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浦東時報特供:不是"毒舌"是關心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9日 10: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方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近來,網絡乃至一些報刊上,頻頻出現“毒舌”一詞。它講的是年輕人反感於別人對他們的某些詢問,諸如“談朋友了沒有,什麼時候結婚?”“月薪多少,買房了沒有?”“吃的什麼,長得這麼胖?”等等。春節期間,伴著走親訪友活動的增多,這樣的詢問更是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由於這些問題是被問者不願觸及或極力想回避的,因而被稱為“毒舌”。前不久,網上出現一張《親戚聚會發言大綱列表》,列舉了過年時親朋提出的各種“毒舌”問題。

  有沒有朋友、買房了沒有等這類問題,對暫時還未能實現這些任務的年輕人來説,多不願別人知道,多問了,會引起他們的尷尬和無奈,從而萌發不滿乃至反感,是可以理解的。不過,將這樣的詢問當成“毒舌”,卻是不妥的。毒舌者,喻説話惡毒,出口傷人,是一種出自惡意的言語侵犯。毒舌一詞,古來與“赤口”聯在一起,稱為“赤口毒舌”。宋陸游詩:“忠言何啻千金藥,赤口能燒萬里城。”赤口毒舌是應當加以清除的。而上述親朋或上輩的詢問,則是出自關心和關愛,與“毒舌”完全是兩條道上跑的車,即使戳到了被問者包裏得很嚴的“軟肋”,引發了不愉快,那也是一種善意的冒犯,應該以善意來理解和應對,不宜惡意地斥之為“毒舌”。有文章正確地指出了長輩的詢問,“不是拷問而是關心,不是刁難而是跟晚輩搭訕的一種方式而已。”但遺憾的是,此文的題目,用的卻仍然是“坦然面對春節的毒舌問題”,未能從根本上摒棄掉“毒舌”這一不恰當的稱呼。

  不把長輩和親朋的詢問當作“毒舌”,“坦然面對”就會心平氣和,理性處理,而不會針鋒相對,以毒攻“毒”。網上傳有一個面對“毒舌”問題的對策方略,講針對有沒有朋友的問題,可用“你想問的是男朋友還是女朋友”回答;對年收入多少的問題,可反問“你呢?”對吃什麼長這麼胖的問題,可答之以“我吃的豬肉裏木有瘦肉精”,如此等等。顯然,這一方略對策的核心,是反唇相譏,惡意相向。這樣,不僅辜負了長輩和親朋的關心關愛,“把好心當成驢肝肺”;而且由於心存惡意,自己反而有滑向“毒舌”之危,這是有害於相互間的親近和睦的。

  毒舌確為古已有之的一種社會現象。魯迅寫于1921年的《故鄉》,記述他回到闊別了20多年的故鄉遇到的人與事,其中長得像“圓規”樣的楊二嫂見面對他的搶白,諸如“忘了?這真是貴人眼高”,“你放了道臺了,還説不闊?你現在有三房姨太太;出門便是八抬的大轎,還説不闊?”等等的話,明顯不懷好意,就屬於毒舌。為了社會的和諧,人們老早就企望“赤口毒舌盡消滅”。在階級鬥爭基本消滅的今天,人與人是同志,是兄弟,特別是親朋之間,更應當大力掃除楊二嫂式的毒舌,以誠相待,在語言交流中,切不可將對方的善意視為惡意,更不可以惡意回應善意。

  自然,當前一些親朋長輩的詢問所以會令一些年輕人反感,視為“毒舌”,也由於相互間存在隔膜,特別是“代溝”的存在,使許多老年人不懂得尊重年輕人所看重的個人隱私,讓年輕人受不了。從這一角度講,人際間要加強相互溝通,了解對方的感受,即使關心他人,也要尊重對方的隱私和需求,切忌“哪壺不開提哪壺”,只管自顧自地嘮叨。這樣,口舌間的親情詢問不僅不再會被視為“毒舌”,而是必然會化為暖心醉人的春風。

熱詞:

  • 毒舌
  • 關心他人
  • 坦然面對
  • 故鄉
  • 赤口
  • 軟肋
  • 圓規
  • 代溝
  • 親戚聚會發言大綱列表
  • 買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