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新春走基層:團圓,不再意味著分別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8日 16: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武漢2月6日電(記者唐衛彬、沈翀)又到元宵節,漢江邊上的福星村熱鬧非凡。與普通鄉村一樣,村民們都忙著準備晚上的團圓大餐;不一樣的是,團圓不再意味著分別,大多數年輕人就在村裏的福星集團上班,每天下班後都能回家歡聚。

  “以前,福星村也在溫飽線上掙扎,一過元宵節,年輕人就得出外討生活。”家住福星一路80號的村民孫運全年過花甲,見證了村裏的巨大變遷。

  他説,那個時候,元宵節更像送別儀式,叫人心酸。而現在,大多數年輕人都在附近就業,與城市的工薪階層一樣,每天按時上下班。“元宵節純粹是一個節日了。”

  孫運全眼中的變化,是隨著村辦企業福星集團的發展壯大而同步出現的。這家企業1980年從“兩部紅爐、三間工坊、四把鐵錘”起步,至今資産總額已達130億元,帶動了3000多名村民就地轉移進廠,人均年收入超過3萬元。同時,還通過大力發展配套産業,扶持福星村、李花村辦起了福星工字輪廠、金屬結構加工廠等30多家企業。

  在政府引導下,十五年來,集團優先招聘本地村民進廠就業,拿出利潤為全村人發放社保、醫保福利,高標準地投入村級基礎建設,讓每個周邊村民同步享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走進福星村、李花村,似乎這裡是一座新“城”:10條黑色瀝青大街縱橫交織,工業區、商貿區、生活區、現代農業示範區就此分隔,井然有序,銀行、超市、學校、劇院、自來水廠等一應俱全,通往周邊的公路四通八達。

  在商業街上,美的、格力、海爾品牌專賣店相距不到500米,打著大廣告爭奪客源。不時經過的灑水車、環衛車,似乎提醒這裡已是擁有現代化管理的城市。

  漢川市沉湖福星開發區工委副書記夏習文説:“福星地區‘以企帶村、村企共建’的模式,是帶動城鄉一體化建設的有益探索。原來‘十年九不收’的兩個偏僻小鄉村,已經崛起為聞名全國的金屬製品城、高科技工業園區。”

  幾乎每一個村民都是家鄉變化的受益者。孫運全在上世紀90年代“洗腳”上田,在福星集團當上了司機,退休後他一直保留著當初的著裝習慣——“衣服筆挺,皮鞋锃亮”。現在兒子媳婦也子承父業到集團上班了。

  他説:“我家6口人,這些年裏上半輩子的夢想一一實現:住宅從土坯房升級成了500多平方米的兩層樓房;門口的泥巴土路拓寬成兩車道瀝青路;家庭收入也從過去一年掙幾千元上升到一月就有六、七千元,冰箱、彩電、空調全用上了。”

  “過去窮,每年元宵必吃的米糰子,只能用胡蘿蔔、粉條做餡,捨不得放肉。現在就根據口味隨意調,每天吃飯都像過年一樣。”孫運全説。

  為滿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集團還出資組建了福星楚劇團、文工團,並排演《人在福中》《可憐天下父母心》等頌揚真善美的楚劇。

  “今天晚上,村民就可以到廣場活動,還可以進戲院看戲,節目很豐富。”夏習文説。

  統計顯示,福星地區人均年收入已由15年前的不足3000元上升到1.5萬元,二、三産業比重已佔到整個産業的98%。所有村民都被納入社會福利計劃中,享受醫療保險、住房補貼、子女就學補貼、退休養老保險等多種福利待遇。

  福星集團董事長譚功炎介紹説,未來,“村企共建”模式將向周邊9個村輻射,形成現代化的新農村集群,探索農村城市化之路。

  (來源:新華網)

熱詞:

  • 米糰子
  • 1980年
  • 村民
  • 福星村
  • 基層
  • 洗腳
  • 可憐天下父母心
  • 人在福中
  • 醫保
  • 現代農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