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銀行業亟須新一輪改革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7日 10: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楊濤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金融市場研究室主任)

  雖然銀行業內的競爭似乎逐漸加劇,但對實體部門來説,銀行業在給其金融“輸血”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産生了“抽血”的弊端。

  近日,關於“銀行業暴利”的討論沸沸颺颺,在國內外經濟形勢嚴峻、企業發展前景普遍面臨困難的背景下,眾多商業銀行“一枝獨秀”的經營業績,更是引起廣泛質疑。

  從數據看,銀行業的盈利能力、規模和前景,確實已經居於國內各行業前茅,這也意味著自本世紀初以來的商業銀行市場化改革,就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而言已經成功,但同時也帶來了“過猶不及”的新問題。

  眾所週知,2001年年底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境外媒體經常説中國國有銀行“技術上已經破産”。但近幾年,銀行業不僅在國內業績突出,而且在規模上也逐漸居於全球前列,並且由於國際化步伐有限,也沒有受到金融危機的過多影響。表面看,推動銀行上市、引進戰略投資者、進行不良資産重組、促進業務創新等措施,是促使銀行業轉變形象的原因;從深層次看,則與真正把追求利潤目標融入了商業銀行的經營機制之中,並且與銀行高管業績密切結合有關。

  銀行業有現在的“好日子”,從根本上看有幾方面原因。一是趕上了2003年到2007年左右的全球經濟高增長週期,中國經濟即使是2008年以來的金融危機,也沒被從根本上動搖基礎。二是銀行經營機制發生了一些切實轉變,市場化運營框架基本建立。三是遇到全方位的行業保護,包括利率市場化緩慢、市場進入與退出受到嚴格控制等。四是在新的地方競爭格局下,銀行業逐漸成為地方政府推動金融産業化運營的核心主體,其自身也成為GDP競爭中的主力貢獻者。

  綜合以上因素來看,第二個因素導致的銀行利潤增加顯然是好事,但其他幾個因素卻值得深思。一方面,由於還沒有真正經歷一次深刻的經濟週期波動,體會長期經濟下滑的衝擊,中國銀行業的可持續盈利能力還難以讓人信服。另一方面,由於中國經濟過分依賴銀行業,銀行更承擔了很多在國外由政府財政承擔的任務,並且在改革中形成了堅固的利益格局,政府對於其保護也日益加重。雖然在銀行業內的競爭似乎逐漸加劇,但對實體部門來説,銀行業在給其金融“輸血”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産生了“抽血”的弊端,典型的就是在農村金融領域和中小企業融資方面。換句話説,在行業過度保護的情況下,銀行業對於上遊資金提供者和下游資金需求者都擁有絕對的談判優勢,使其在獲得額外“保護利潤”的同時,卻對實體部門和居民都産生了某些負面影響。

  由此可見,以通過上市改制來強化利潤最大化目標的上一輪銀行改革,已經需要進行新的反思了。為避免各界對於“暴利”的質疑,解決其帶來的潛在負面問題,應該一方面改變銀行現有業務模式,並真正減少行政性干預;另一方面推動利率市場化、完善銀行業的有效競爭格局。從銀行改革理念上看,“暴利”爭議的背後,實際上包括了三大矛盾:財政部門與金融部門、金融部門與實體部門的邊界與平衡,以及金融部門內部結構優化。

熱詞:

  • 銀行業
  • 暴利
  • 輸血
  • 抽血
  • 新問題
  • 好日子
  • 銀行上市
  • 利率市場化
  • 銀行改革
  • 增長週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