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非遺生産性保護成果大展創紀錄開展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7日 07:1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新社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新社北京2月5日電 (記者 應妮)醋、茶、藥、紙、錦……一批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整體亮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成果大展5日在此間開展,以近2000件實物精品創下規模最大、門類最齊、技藝最精的紀錄。

  據文化部部長蔡武介紹,在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工作中,文化部根據非物質文化遺産自身特點和內在規律,積極探索科學的保護方式和方法,對瀕危和傳承困難的代表性項目,採取搶救性保護的方式;對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集中、特色鮮明、形式和內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區域,採取整體性保護的方式;對部分具有生産性質和特點的代表性項目,採取生産性保護的方式。

  他指出,生産性保護方式統籌協調了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係,符合非物質文化遺産自身傳承發展的規律,不僅有利於增加傳承人和當地民眾的收益,而且能夠促進文化消費、擴大就業、改善民生,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此前文化部又命名公佈了第一批41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樹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的典型,並將印發相關指導意見,為開展生産性保護工作提供科學指導。

  來自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藏族傳統編織挑花刺繡項目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楊華珍説,阿壩藏族羌族是地震災區,面對地震帶來的重重困難,她與災區的藏、羌婦女一道,搶救、徵集、保護了3000余件傳統藏羌織繡作品,同時在汶川、北川、成都等地舉辦培訓班,傳播、傳承藏羌織繡技藝。近來又採取“協會+傳承人+公司+農村合作社”的模式,在汶川映秀鎮組建了“中國汶川藏羌繡傳習所”,通過培訓,帶動了1200余名農村婦女實現了“居家就業、在家致富”。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成果大展以41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示範基地為主,從全國精心選取了188項在非物質文化遺産生産性保護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的傳統技藝、傳統美術、傳統醫藥類項目參加展覽,邀請了近170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現場展示精湛技藝,展出的珍貴實物近2000件,分為“繪飾生活”、“文明天下”、“摶泥成器”、“點石化金”、“鍛造輝煌”、“品味醇美”、“經緯天地”、“錦繡人間”、“懸壺濟世”和“春色滿園”十個展示部分。這是迄今為止文化部等部門組織的規模最大、展示門類最為齊全、技藝最為精湛、作品最為豐富的一次非物質文化遺産大型展覽展示活動。完

熱詞: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保護傳承
  • 懸壺濟世
  • 汶川
  • 大展
  • 保護方式
  • 藏羌
  • 示範基地
  • 傳承人
  • 擴大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