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雲南省政協調研組呼籲:加大資金投入搶救保護古籍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7日 00: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雲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少數民族古籍每年流亡上千冊

  新聞速讀 省政協調研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雲南省約有8萬餘冊(件)散存於民間的民族古籍,由於缺乏足夠的搶救徵集資金,目前正以每年約上千冊(件)的速度流失消亡。

  我省各民族在長期的勞作和生活中先後創造了古滇、南詔、東巴、畢摩、貝葉、銅鼓、稻作等歷史悠久和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他們有的用古老的民族文字,留下了卷帙浩繁的文獻古籍;有的靠口耳相傳,形成獨特的口傳古籍。

  為搶救保護這些文化遺産,雲南成立了“少數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規劃辦公室”,大部分州市和部分民族自治縣,也先後成立了民族古籍工作機構。從2010年起,省政府設立了省級25個世居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搶救保護經費每年2000萬元,主要用於少數民族語言文字的搶救保護,民族文物、古籍的收集整理,瀕危民族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口傳文學等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搶救保護和開發。2011年起,省政府又設立了雲南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專項經費每年1500萬元,主要用於扶持世居少數民族文化精品的開發、創新和發展,同時也用於鞏固提升各少數民族已有的民族文化品牌。

  儘管搶救保護少數民族文獻古籍取得一定成效,但不容樂觀的是:省政協文史委組織的“雲南特有民族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調研組在對大理、怒江、德宏、普洱、西雙版納、臨滄等6州市的16個縣(市),重點對我省15個特有民族歷史文化保護和利用情況進行調研中發現,特有民族歷史文化流失和損毀嚴重。當今,外部文化正全方位地衝擊着民族的生産、生活、思維方式,對民族文化造成致命性損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建設發展的同時,代表民族歷史文化元素的服裝服飾、傳統工藝、民居建築、音樂舞蹈、風俗習慣等特色文化正在發生嚴重變異甚至消失。很多少數民族年輕一代會説本民族語言的人越來越少,精通和使用本民族文字的人才更是鳳毛麟角。傳統的民間藝人大多年事已高,“傳”的問題嚴重,“承”的問題更大,年輕人大量外出打工,民族文化傳承面臨斷代危險。更為嚴重的是:由於缺乏經濟開發與民族歷史文化保護利用的統一和協調,普遍存在重經濟輕文化,尤其忽視民族歷史文化保護利用,許多民族地區呈現的是“村村水泥路,戶戶石棉瓦”,頗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山鄉變成了千村一面的“石棉瓦山寨 ”。初步估計,全省約有8萬餘冊(件)散存於民間的民族古籍,由於缺乏足夠的搶救徵集資金,目前正以每年約上千冊(件)的速度流失消亡。我省雖然設立有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古籍、文博、出版等事業單位,但長期以來工作經費一直較為緊缺,財政撥款只能勉強維持人員工資和正常行政開支,沒有相應的事業建設發展經費,影響了工作的深入開展。

  對此,省政協調研組認為,特有民族歷史文化的保護和利用,不能再繼續維持目前“見子打子”、瀕危了才搶救的被動局面,建議對我省15個特有民族分民族制定歷史文化保護利用規劃,並補充到全省的“十二五”規劃中。加大資金投入,建立“雲南省特有民族歷史文化保護基金”,爭取國家和省級財政注入推動資金5到10億元,以後逐年注入。採用政府主導、市場運作、企業冠名等多種形式,多渠道募集資金保護和開發民族文化資源,讓瀕臨失傳的少數民族文獻古籍得以搶救保護。

  記者李丹丹(昆明日報)

  作者:李丹丹

熱詞:

  • 搶救保護
  • 民族歷史文化
  • 保護利用
  • 古籍整理
  • 保護和開發
  • 我省
  • 省政協
  • 民族古籍
  • 少數民族語言
  • 民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