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在今年北京市人代會上,市人大代表、北京實驗二小李烈校長提出“取消三好生評選”。記者昨天從實驗二小了解到,新學期起該校將暫停評選三好生,而繼續採用更為多元化的標準評價學生的的綜合素質。(2月2日《北京晨報》)
“三好生”的評選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六十年代,經過幾十年的發展,這項制度暴露出不少弊端。最為人詬病的,是這項榮譽稱號逐漸淪為利益兌現的籌碼。在一些地方,省市級“三好生”在中考、高考中均可獲得不同程度的加分優惠,這對於其他學生而言,無疑構成了一種不平等競爭。一些家長為了“三好”稱號不惜拿錢打點關係,“三好生”背後逐漸滋生利益鏈條。
不僅如此,評選“三好”漸漸異化為評選“一好”,即成績好,德智體三方面的考量在實際操作中變為成績優先,學生的情感、社會交往等需求被無情忽視。
“三好生”制度具有很強的時代特點,其內涵已不適宜於今天的社會現實、教育理念,廢除“三好生”制度,建立更符合時代特點的多元化評價體系,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由於一項傳統制度往往具有強大的慣性,在全國上下全面取消的條件並不具備,貿然廢除也很難迅速找到替代品,因此,在部分學校暫行試點、其他學校保持不變是合適的。
榮譽教育必不可少,關鍵在於通過怎樣的價值導向去實現,如何建立科學全面的評價體系。打破少數人“壟斷”榮譽的固有局面,讓在文藝、體育、社會實踐、公益等各方面有其興趣或特長的學生,都擁有被肯定和賞識的機會,應是破舊立新的題中之義。
當然,家長們也會擔心,取消“三好生”制度後會不會被“五好”、“十好”取代,換湯不換藥?這不僅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心血智慧,更需要教育部門的變革決心。讓每一個孩子都能更快樂地成長,更自由地發展。(段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