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外資銀行的角色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5日 12: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經濟網哥本哈根2月2日訊(記者關晉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研究部副主任斯登克萊森斯最近提出,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審視並重新評估外資銀行進入本國市場的動機、模式、與本地銀行的差異和對本地金融體系的衝擊。

  歷史上,對外資銀行的看法一直爭議不斷。各國對外資銀行紛紛採取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截至目前,外資銀行佔經合組織國家銀行業市場份額的20%,由於發展中國家在討論市場準入問題時的議價能力比較低,外資銀行佔當地市場份額的平均值為50%。克萊森斯認為,在發展中國家,由於外資銀行對東道國銀行佔據絕對優勢,引入外資銀行必須小心翼翼。

  一般情況下,當外資銀行在東道國銀行市場佔多數時,它們會在金融仲介服務中承擔重要角色,當它們在當地佔少數時,外資銀行傾向於成為利基型企業,致力於成為按照規模、垂直市場或項目複雜性為標準區分出來的特定細分市場的領導者。

  由於外資銀行的目標更長遠,它們的戰略規劃週期很長,對於新開發的市場不計較一時得失,外資銀行的業績比不過發展中國家的本地銀行,但比本地銀行有更健康的資産負債表,在資本充足率和流動性等關鍵科目上,外資銀行的得分較高。此外,外資銀行的投資組合比較保守,風險系數低。

  由於外資銀行具有如上特點,2008年金融危機之前,普遍觀點認為引入外資銀行有利於促進本地銀行業良性競爭,提高金融仲介服務質量,有利於當地金融穩定。金融危機之後,克萊森斯和其他學者發現,事實和想象差別較大。

  通過對118個國家中1198家外資銀行的分析,克萊森斯發現,外資銀行在選擇借款者時過於挑剔和苛刻,往往會壓制當地金融業的發展。例如,當中國房地産出現下行趨勢後,越來越多的外資行開始挑剔客戶資質,而英國渣打銀行索性連續4個月停止了房貸業務。對於外資銀行的這種態度,克萊森斯認為,這不利於發展中國家改進靠拉關係拿貸款的舊模式。

  當發生金融危機時,母國銀行風險可以快速傳導到其海外分支機構,外資銀行成為導致東道國發生危機的重要風險因素。而當東道國發生危機時,外資銀行在當地的貸款量迅速縮小,大大低於本地銀行的貸款總額,加強了市場的緊縮趨勢,直接推高了東道國金融機構的擠兌風險。

  國際銀行在海外建立分支機構時,首先從地緣政治角度考慮問題,當金融危機範圍擴大時,外資銀行只向那些對本國具有地緣政治意義且不構成直接競爭威脅的國家放貸。在2011年秋天,歐債危機最危急的時刻,歐洲市場需要大量美元融資,摩根大通的統計顯示,歐洲市場上的外資金融機構持有大約8500億美元的資金,均明確表示拒絕借款給歐洲銀行。

  國際金融危機已經持續四年了,發達國家的國際銀行面臨增加資本金和重組壓力,投資意願降低,紛紛大幅裁員並減少海外分支機構,發展中國家的國際銀行開始展露頭角。值此新舊開始交替之際,外資銀行帶來的問題會重新上演還是翻開新的一頁,值得密切關注。

熱詞:

  • 外資銀行
  • 外資行
  • 銀行風險
  • 外資金融機構
  • 東道國
  • 2008年
  • 金融仲介
  • 地緣政治
  • 國房
  • 國際金融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