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傳統文化遭遇現代文明“鬧”元宵悄然改變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5日 09: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石家莊2月3日電(記者 白林)“元宵節白天得正常上班,晚上我會吃一碗湯圓,看看元宵節晚會,上上網,基本和平常生活一樣。”當被問及即將到來的元宵節準備如何度過時,80後王博如是回答。記者採訪了解到,這一想法在人們心中非常普遍。

  提到元宵節,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鬧”字,這一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傳統節日曾被視為中國的“狂歡節”。和其他傳統節日強調“闔家團聚”不同,元宵節更強調“普天同慶”。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燃燈,人們還要參加豐富的娛樂活動,如逛集市、看花燈、猜燈謎、舞龍、舞獅、扭秧歌……

  然而,隨著中國城市化、現代化發展步伐的加快,“鬧”元宵漸行漸遠,尤其在高樓林立的城市,生活工作在其中的人們對元宵節及其習俗的真正了解較少。

  民俗專家表示,元宵節是中國農耕文化的體現,與古代勞動人民的農業生産息息相關。它被視為春節最後的高潮,因為過了這天,人們就要真正進入新一年的生産生活,所以在這一天全民歡慶,以祈求上蒼保祐來年風調雨順,莊稼豐收。

  對石家莊市民陳華來説,記憶中的元宵燈會已是近十年前的事了。元宵節對她已成為一個節慶符號而喪失了實質性內容。陳華家的元宵節也簡化為全家人吃一頓湯圓,然後帶孩子出門放幾個煙花。“現在娛樂活動有很多,傳統燈會實在不大有吸引力。”她説。

  “在我老家農村,每年元宵節村裏都會組織舞獅子、踩高蹺、放焰火等活動,人們對元宵節的活動都帶著一種衝動,而且是自發的。然而,這幾年在城裏打工,發現元宵節‘鬧’不起來了。”進城務工多年的李岩説。

  “我媽説湯圓要自己捏成團揉成圓,這樣才可以説全家團團圓圓。以前每逢元宵節,一家人在一起做湯圓説説笑笑,其樂融融。”35歲的景德嘉説,“現在速凍湯圓各式各樣的,既好吃又方便,可是怎麼也吃不出個文化味。”

  隨著網絡、手機等信息化産品的出現和普及,許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對傳統習俗産生了陌生感、距離感。以猜燈謎為例,它是中國獨有的富於民族風格的一種文學形式,明清以後,猜燈謎便成為了元宵節不可缺少的文娛活動形式。然而,記者採訪了解到,現在多數年輕人對猜燈謎不感興趣,而且現在都是用電腦打字,很少提筆寫字,好多字都忘了如何寫,更別説猜燈謎了。

  河北省民俗文化協會會長袁學駿表示,隨著中國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元宵節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也應該與時俱進,不僅可以讓傳統時尚起來,還可把元宵節營造成狂歡節,讓年輕人能夠自主融入元宵節。

  不可否認,農村的元宵節要比城市的熱鬧得多,或許因為元宵節本身就源自農耕文化。但民俗專家表示,現如今,農村當地人主要的現實需求是迅速發展並進入現代文明,當發展與傳承構成矛盾時,儘快脫貧會輕易壓倒保護文化的考慮。因此,要考慮人們的現實和心理需要,並對保護元宵節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産採取適當的支持與補償措施。

  (來源:新華網)

熱詞:

  • 元宵燈會
  • 元宵節
  • 狂歡節
  • 猜燈謎
  • 民俗專家
  • 農耕文化
  • 文學形式
  • 明清
  • 傳統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