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水上窮日子何時是盡頭?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4日 18:5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最後的水上居民”梁汝佳

讀者帶上禮物新春探訪黃埔涌邊的水上人家

  文/羊城晚報記者 何裕華

  圖/羊城晚報記者 鄭 迅

  事態進展

  要説廣州的水鄉文化,離不開“三件寶”:疍民、船艇、鹹水歌。因而,羊城最後疍家的新年一經曝光(詳見1月25日A5版),即受到社會廣泛關注。大年初十(2月1日),羊城晚報熱心讀者賴先生、方小姐等帶著禮物,跟隨記者一道,探訪這些守在海珠區黃埔涌邊的水上人家。

  這新年,還有誰給他們拜年?“你們啊!就你們了!”漁民梁汝佳笑著回答。

  佳叔苦嘆:忙碌一世 甚都木有

  昨天上午,記者再次來到黃埔涌邊灘塗,兩岸蔥鬱的綠化林、乾淨整潔的綠道與破舊不堪的漁船形成巨大反差,梁叔、佳叔、譚叔等老漁民,每天就活在反差裏,看著城市一天天變靚,感受水上居民一天天沒落。

  “佳叔,新年好,我們是晚報的讀者,看了關於你們的報道後很感觸,帶了些水果給你們拜年。”“老廣州”賴先生邊説邊遞上兩個果籃。佳叔雖然面帶愕然,但也欣然接受了兩位陌生人的禮物,並叫上隔壁船的兄弟一起過來聊天。

  “我爺爺的爸爸就是在珠江打魚的,世代都是水上人家。”佳叔稱,以前打魚要“交任務”給國家,“現在你們在酒樓吃四五十元一斤的鳊魚,以前也就6毛錢一斤賣給政府,貢獻了幾十年,到現在得到了什麼?沒有。”

  佳叔説的“沒有”,既是漁民生存空間越來越狹窄,老漁民轉業幾乎不可能。也是相關政策跟不上,享受不到醫保、社保,沒有退休金。“現在全市的持牌疍民不超過100個,我有三兒兩女,兒子都會開船,但都轉業了,這個行業會怎麼發展?我還真不知道,能怎麼發展?”

  賴生提議:老船改裝 發展旅遊

  疍民洪哥回憶道,解放初期,廣州水上居民約4.6萬人,現在只剩下石井、瀝滘、石溪和黃埔涌邊有零星漁船。“早期政府向我們收購了一批漁船,12匹馬力的,每艘賠償1.5萬元,12匹至15匹馬力的船,每艘賠償3萬元。但漁民拿到錢,沒幾年就花完了,沒有後續政策,我們又沒有文化,只能重操舊業了。當‘黑船’也沒有辦法。”

  “讓我們轉業的時候,我們就很想開環衛船,為珠江做保潔,這本來是最合適的,我們連撈垃圾的網都可以自己編。”譚叔説,“可惜,政府説已經統一外包了。那第一年外包,為什麼第二年、第三年不能給我們來做?”

  眼看城市飛速發展,當年耕田的農民成為了城中村居民,擁有一張張宅基地房産證和不菲的出租收入,疍民僅余一聲嘆息。

  賴先生認為,疍民應該享受到廣州城市發展的成果。“可以説,先有他們才有這個城市,現在城市漂亮了,珠江水清了,就遺忘他們了?既然,廣州是水鄉文化地區,為什麼不好好發揮水上人家的特色,把這些老船改裝一下,讓它們成為旅遊船”?

  疍民聽後,點著頭説:“這個想法很好,但沒敢想那麼遠。只希望政府能給我們通水、通電,買醫保、社保,有退休金。”

  何裕華

熱詞:

  • 疍民
  • 水上人家
  • 水上居民
  • 醫保
  • 漁民
  • 老船
  • 水鄉文化
  • 外包
  • 盡頭
  • 旅遊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