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為民書記”依德熱斯爭創全縣“第一村”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3日 04:1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伊犁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天山網訊(記者田浩 通訊員付汝晨報道)依德熱斯,這個年輕的哈薩克族小夥子擔任特克斯縣呼吉爾特蒙古鄉庫爾烏澤克村黨支部書記10年間,始終堅持創全縣“第一村”的誓言,使一個曾經的“問題村”成了特克斯縣的先進村。依德熱斯也因此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為民書記”。

  2001年,依德熱斯上任伊始就召開支委會、黨員大會、村民大會,全面推行農村社區管理模式,將大棚劃分成了6個管理片區,選出30個巷道長,建立了層層動員、戶戶落實的維穩責任制。

  村黨支部組建了3支黨員基建隊、運輸隊,由村裏的15名黨員結對幫扶年輕人,鼓勵他們從事汽車駕駛、建築、勞務輸出等行業,漸漸地村裏年輕人酗酒鬧事的少了,掙錢致富的多了,許多當年酗酒鬧事的年輕人如今都成了村裏的富裕戶。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幹。”這是依德熱斯工作的座右銘。庫爾烏澤克村光熱資源豐富,有發展溫室大棚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但是因為心裏沒底,鄉親們對建大棚産生了抵觸情緒。

  依德熱斯帶著村裏的幾名黨員進山,一道道山梁、一條條峽谷地找水,經過半個月的辛苦付出,終於找到了一股甘甜的山泉。水源找到了,緊接著依德熱斯又帶著鄉親們投入到引水工程建設中。經過一年多的不懈努力,切實解決了大棚灌溉用水問題,鄉親們對這個30歲出頭的“小夥子”刮目相看了。合作社的黨員馬新海、黃金玉、魏雲霄從最簡單的竹桿大棚建起,第二年又組織鄉親們赴山東壽光參觀考察,並以3萬元年薪聘請了2名技術員指導種植大棚,當年就實現了反季節蔬菜上市,每座大棚收益達到2000元,是種植小麥的5倍。鄉親們看到了效益,紛紛開始種植大棚。

  依德熱斯的心中始終有一個目標,就是把庫爾烏澤克村建設成為全縣的“第一村”。為了這個目標,十年來他不懈努力,千方百計為集體謀增收,為百姓謀利益。

  在花村裏錢方面,依德熱斯是出了名的“摳門”。為保證財務支出的公開透明,村黨支部將每一筆開支都置於“陽光”之下,推行黨務、村務公開,群眾看了心裏也亮堂。十年來,村黨支部通過“一事一議”,僅用4萬元就完成了7.5公里巷道的砂石化,還爭取縣道路養護隊支持為村民免費鋪柏油路5公里,多方籌集資金26萬元修建了村裏直通縣城的便民橋,打開了果蔬運輸的“綠色通道”。為節省每一筆資金,依德熱斯經常和鄉親們自己裝運砂石料,每車砂石料的花費僅為市場價的一半。2008年,依德熱斯找熟人的挖掘機完成灌渠清淤4公里,為村民們節省花費近1萬元。就是憑著這股“摳門”的勁頭,使村集體收入從他上任之初的不足2萬元增加到20萬元。

  而在村集體增收上,依德熱斯又是“精明”的。看準了縣政府要在村裏新建大型果蔬批發交易市場的商機,依德熱斯主動做鄉親們的思想工作,積極爭取州縣“火種”計劃項目資金10萬元,又拿出村集體積累的18.5萬元新建了25間門面房,僅此一項每年可實現集體增收5萬元。如今,這個村每年僅大棚管理費就達到了35萬元,預計到2012年,村集體收入達到50萬元,有望成為全縣集體增收第一村。

熱詞:

  • 依德熱斯
  • 村集體
  • 村黨支部
  • 第一村
  • 增收
  • 綠色通道
  • 一事一議
  • 為民書記
  • 陽光
  • 火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