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科普:“急救植物”蘆薈的由來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2日 23: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蘆薈,別名百龍角、狼牙掌、象膽、油蔥、羅葦或番蠟,屬多年生百合科多肉質草本植物。蘆薈英語Aloe,為阿拉伯語alloeh演變而來。蘆薈原産于中東、南非,被世人認識和利用有四千年的歷史。在公元8世紀前後植物蘆薈從海上傳播到廣東後遍生於中國各地。蘆薈自古以來就因其具有神奇的藥用價值而被稱為“植物世界的藥房”,“萬應良藥”和“急救植物”的美稱。在漢字中,“蘆”為黑色,“薈”為聚集之意。意為由蘆薈汁經煎熬和乾燥而獲得的黑色似糖的塊狀物作為藥材利用,這也是蘆薈中藥名稱的由來。

  在我國的文獻中,最早出現蘆薈記載的是隋末唐初甄權著《藥性本草》。唐開元年間,陳芷器所著的《本草拾遺》稱蘆薈為納會、象膽。唐代詩人劉禹錫(公元772-842年)在其醫書《傳言方》裏收錄了用蘆薈治療頑癬的經驗,對蘆薈效能頗加讚賞。

  宋朝開寶年間出版的極具權威的大型中草藥文獻《開寶本草》對蘆薈進行了詳盡的闡述,文獻記載到:蘆薈的藥性“苦、寒、無毒”,“主熱風煩悶,胸膈間熱氣,明目鎮心,小兒癲癇驚風,療五疳,殺三蟲及痔瘡瘺,解巴豆毒。”明朝李時珍在其所著的《本草綱目》一書中,寫到“盧會,涼肝殺蟲之藥也,凡屬肝臟為病,有熱者,用之必無疑。但味極苦,氣極寒,諸苦寒藥無出其右者。”

  在宋、元、明朝,蘆薈應用於中醫藥已相當普及,宋朝以前人們認識的蘆薈,只是塊狀的黑色樹脂,味苦,誤被認為是龜膽,又名為象膽。蘆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有所收載:蘆薈用於熱結便秘,痔瘡,胃腸病,口內炎,小兒疳積,驚風,外治燒傷、燙傷、濕癬具有療效。《中國藥學大辭典》有更詳細記載。目前中醫應用蘆薈主要治療肝經濕熱、便秘、小兒驚風、百日咳、療疔瘡癤腫、燙傷、灼傷等。

  經各國科學家的不懈努力,已測知蘆薈的化學成分有近百種,所含成分具有殺菌,中和毒素、促進創口癒合、抗衰老、抑制腫瘤細胞和艾滋病毒生長等功能。目前還沒有哪一種植物的綜合應用價值能與蘆薈相媲美,聯合國糧農組織和國內外營養專家比較全球植物水果所含的營養價值和有效成分,蘆薈名列第一,為此把蘆薈譽為21世紀人類的最佳保健食品之一。據國外資料報道,21世紀對人們的營養健康最具影響力有個排序,其中排名第一是維生素,第二就是蘆薈。

  蘆薈中有兩類完全不同的物質,可以彼此分離,具有不同的功效,它們是黃汁和凝膠。通常,黃汁部分位於蘆薈葉皮內表面的毛細管壁中,濃縮乾燥後用於藥物而將蘆薈葉片的上下表皮削掉留下的白色透明肉質即為凝膠,多用於食品和化粧品。目前蘆薈已廣泛應用於制藥、保健食品、日化品及染料、冶金、農藥、畜牧等工農業領域,蘆薈産品正越來越受到消費者的青睞。近年來,我國在蘆薈的種植、生産和應用方面也相繼建立了貫穿整個産業鏈的生産基地,已經形成蘆薈産業的研究與開發、種植與加工、産品與市場相統一的有機整體。

  蘆薈是一項生物高新技術産業,是朝陽産業。蘆薈産業的開發和進一步的研究,對拓展綠色産品市場、發展經濟、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熱詞:

  • 小兒癲癇
  • Aloe
  • 中藥名稱
  • 三蟲
  • alloeh
  • 開寶年間
  • 植物世界
  • 蘆薈産品
  • 苦寒藥
  • 癤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