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工作模式專業化:“上海經驗”的邏輯起點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2日 19: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檢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編者按 幫教“失足未成年人”是世界性的問題。近年來,上海檢察機關遵循先進司法理念,積極推動涉罪未成年人社會化幫教矯治,實現了工作模式專業化、幫教力量社會化和觀護體系全覆蓋。本報從今天起推出三篇報道,詳細介紹“上海經驗”的成功之處。

  一項統計表明,上海涉罪未成年人從2008年的2582人下降到2011年的1407人,減少了45.5%;未成年人佔全部涉罪人員的比重從2005年9.7%回落到2011年的4.6%。據上海市院未成年人刑事檢察(下稱未檢)處處長樊榮慶介紹,“未檢部門的工作量佔上海市檢察機關全部刑事案件工作總量的10%,工作任務繁重,採取專業化工作模式後法律效果、社會效果明顯”。

  據記者日前採訪了解,自1986年上海市檢察機關探索未檢工作以來,26年間不斷豐富提高,逐漸形成了成熟的“上海經驗”。其中工作模式專業化是未檢部門立足職能的核心探索,幫教力量社會化與觀護體系全覆蓋是社會觀護體系的一體兩面,體現了上海經驗的“獨家秘方”。

  一、機構建設奠定未檢工作專業化基石

  按照國際通行的少年司法內在規律,對於涉罪未成年人應當秉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理念,落實非犯罪化、非刑罰化和非監禁化處遇措施,積極幫助涉罪未成年人悔改罪愆、復歸社會。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專門機構建設是上海開展專業化未檢工作的基礎。

  1986年,上海市長寧區檢察院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少年犯罪起訴組。1990年底,全市的基層院相繼設立了少年起訴組。1992年8月,虹口區檢察院建立了第一個未成年人刑事檢察科,至1996年全市基層院普遍建立未檢科。1997年,市院成立了未檢工作指導科。2009年11月12日,市院正式成立未檢處。2010年之前,上海市兩個分院相繼成立未檢處。至此,上海未檢機構建設完全齊備。

  掐指一算,未檢專門機構建設已經走過26載,目前全市共有150余名檢察幹警從事未檢工作。

  上海未檢機構經歷“自下而上”逆向建構的特殊經歷,也被認為是“上海經驗”中頗有生命力的特色。

  基層院未檢科主要開展涉罪未成年人的審查批捕、審查起訴、出庭公訴、刑罰執行監督、犯罪預防等專業化辦案工作,其中將犯罪預防集中在特殊預防。一般預防與不捕、不訴幫教工作全部交由社會,覆蓋全市的觀護體系有效分擔了幫教矯治工作。

  市院和分院未檢處既有辦案任務,如涉及未成年人的二審案件、有未成年共犯的重大共同犯罪案件等;又有指導任務,如承擔對基層院未檢工作的業務指導,並承擔基層院司法改革探索的方向、節奏把控。

  “最初,各基層院的未檢工作探索基本是各自為戰的狀態,2000年之後,試點探索逐漸收攏到市院的統一指導下,理性地進行探索。”樊榮慶介紹專門機構設置的優勢時説道,“有了市院未檢處的指導,基層院成功的探索可以得到支持和推廣。例如非羈押措施可行性評估制度、合適成年人參與刑事訴訟制度等,都是經基層院探索後向全市推開的。”

  司法改革不能超越法律的邊界。市院未檢處在指導基層院探索創新過程中,主要負責確保創新探索的合法性。例如停止“暫緩起訴”的探索,採取“訴前取保候審考察”(訴前考察制度)的方式,從違法實驗變為了合法創新,體現了未檢部門的實踐智慧。

熱詞:

  • 1986年
  • 非刑罰化
  • 非犯罪化
  • 非監禁化
  • 未成年人
  • 邏輯起點
  • 基層
  • 工作模式
  • 工作任務
  • 暫緩起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