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麥稈在春天長成畫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2日 04: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浙江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浦江江濱西路上有一幢非常普通的房子,招牌上寫著“浦江民間工藝博物館”。一扇簡易大門的後面,陳列著上千幅浦江麥稈剪貼,一幅幅色彩艷麗、惟妙惟肖,透著濃濃的詩意。

  從麥子出現的那一天起,聰慧的祖先就開始進行麥稈藝術創作了。小麥是人們賴以生存的主要食品,古人祭祀天地就賦予了小麥極高的地位,它象徵豐收和財富,麥稈畫也因此附加了吉祥高貴的意味。而浦江麥稈剪貼頗具代表性,它起源於明代,發展于清代。今天,這項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産已流傳到全國各地。省工藝美術大師、浦江麥稈剪貼傳承人蔣雲花,使這項民間手工藝的命運發生了改變。

  年輕時,蔣雲花不知道什麼是麥稈畫,1963年,她考入金華師範學校。一次參觀改變了她的一生。蔣雲花第一次見到了麥稈畫,她突然想到,原來在家鄉浦江,還有這麼一種民間手藝,有這麼美的一種畫。自此,她就下定決心要將麥稈畫藝術發揚光大。

  機緣巧合,畢業後她被分配到浦江鄉鎮局,專門負責當地的工藝美術。她遍訪浦江民間,向當地擅長麥稈畫的技師學習,邊學邊琢磨。20世紀80年代,她創辦了浦江工藝美術公司,開始專業從事麥稈畫創作,也積極在當地招收徒弟,推廣技藝。這一堅持就是30多年。

  蔣雲花介紹:“從選麥稈,到漂白、剖、刮、染色、拼,每一道工序都要靠手工完成,定價高了沒人買,定得低了又不夠成本,沒法形成規模生産。一件50厘米長、40厘米寬的麥稈畫,工人要做5天左右,光成本就300元。但到市場上只能賣到350元。”光靠這個,根本養活不了自己。

  2003年,“守得雲開見月明”,蔣雲花的作品《百鴿圖》獲得國際藝術精品博覽會金獎,2006年,《百鴿圖》被浙江省博物館永久收藏。“之後,我的日子好過多了,買畫的人逐漸多起來,工人們也能安下心來了。”

  2010年上海世博會,蔣雲花的《清明上河圖》在中國館展示。它長23.8米,寬1.2米,用了100多公斤的優質麥稈,蔣雲花和12個姐妹花了一年多時間,運用了30多種編制技巧,畫面上人煙稠密,貨物雲集,糧船上的繩索、屋檐上的瓦片錯落有致,就連形形色色的人物表情都清晰可見,讓這幅大氣的作品不失細節之美,也讓麥稈剪貼有了新的變化。

  作為浦江麥稈剪貼傳承人,蔣雲花做的還不只這些,30多年中,她致力於麥稈剪貼工藝的研究和創作,將浦江麥稈剪貼和起源於宋朝的浦江麥稈扇結合起來,創制了浦江麥稈剪貼工藝扇;創辦了浦江民間工藝博物館和明珠職業培訓學校。編寫了麥稈剪貼教材,並進入課堂言傳身教……

  “我愛剪貼畫,更愛傳統。”這,或許就是蔣雲花的動力所在。

熱詞:

  • 麥稈畫
  • 浦江
  • 百鴿圖
  • 清明上河圖
  • 小麥
  • 民間工藝
  • 傳承人
  • 明代
  • 清代
  • 職業培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