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通訊:留住傣族“手上的記憶”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2日 02:0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莽蒼的橫斷山脈從青藏高原東南部逶迤而來,夾峙著怒江、瀾滄江、金沙江奔騰南下。傣族世代勞動生息在河谷平壩,並用自己的雙手把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織成了美麗的“布上雲霞”──傣錦。近日,記者走訪曼亂點村,感受屬於傣族人獨有的“手上記憶”。

  曼亂點村位於景洪市嘎灑鎮,這個距離景洪市區不到半個小時車程的傣族村子,曾是傣族皇家“御用”的織錦村。1994年到1995年間,由於西雙版納旅遊的快速發展,曼亂點村的織錦業再次火爆,村裏有60%的村民都在織錦。但隨著旅遊熱度減退,曼亂點村的傣錦事業又開始慢慢蕭條下來。

  冬末初春的曼亂點村,到處可見綠油油的芭蕉林和盛開的三角梅,走在村裏的小路上,偶爾可以聽到幾聲雞鳴,但很難再聞“機杼”聲。在臨街的一座被改造過的上層竹木、下層磚石的傣家“竹樓”內,村裏最有名的織錦藝人玉兒甩正織著傣錦。在她身旁,兩個小孫女認真地打理著傣錦的線頭。

  玉兒甩告訴記者,據史料記載,傣族人早在唐宋時期就會用棉線和絲線織傣錦。南詔時期,地方官員把傣錦作為上貢朝廷的禮品。作為一門非常古老的紡織工藝,傣錦對花紋的組織有著自己的嚴謹。

  “常見的傣錦圖案有幾何紋、大象、孔雀、貝葉等。織造時,需先將花紋組織用一根根細繩係在‘紋板’上,再用手提腳蹬的動作使經線形成上下兩層後開始投緯,如此反復循環,方可織成漂亮的傣錦,”玉兒甩一遍示範一邊解説,只見一提一蹬,一朵朵花兒和一隻只孔雀慢慢在“紋板”上呈現出來。

  “設計一幅傣錦,往往需幾百乃至上千根細繩在紋板上表現出來,倘若結錯一根細線,就會使整幅傣錦圖案錯亂。而上機織錦,只是傳統傣錦近二十道工序中的一道。”玉兒甩説,現在願意學這些費時費力的傳統工藝的人越來越少,因為市場萎縮、缺乏繼承人,不少老手工藝人手裏的活計或將成為“最後的一件”。

  “傳承手藝需要技能,而傳授技能是要花時間的。這是一個需要用手去記憶和判斷的過程。但即便是保護得再好的老手藝,也無法改變需求日漸減少這一事實,”玉兒甩説。

  如今,隨著“傣錦”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當地政府一直致力於把傣錦作為一項産業來發展。但談起可以改變現狀的旅遊商品路線,玉兒甩卻顯得有點謹慎,“我也組織村裏織傣錦的婦女和旅遊商品公司合作,但通過旅遊工藝品所保存下來的手藝,同我們在小時候看到的相比還是不一樣了。”

  為了方便展示,當地政府給玉兒甩建了個人展覽室,裏面展示有不少她替旅遊商品公司開發的産品,還有一部分是從紡線、染色到織布都堅持純手工製作的“壓箱寶”。玉兒甩説,“我不想有一天只有傣族這個民族卻沒有傣文化。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能留住一些民族獨有的手藝。”

  “雖然社會的變遷勢必要使一些東西消失,又使一些東西出現,但是我們損失的往往不僅是單純的某類工藝品,還有民族自古以來的文化和生活。”一直致力於民族工藝保護的倪女士説,留住民族“手上的記憶”不單單是要留住技藝,更重要的是保持從前人們所珍重的待人的“真誠”。(完)

熱詞:

  • 傣族
  • 紋板
  • 旅遊商品
  • 手上的記憶
  • 御用
  • 竹樓
  • 手藝
  • 金沙江
  • 1994年
  • 三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