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德”與“得”(思想縱橫)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2日 02: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生在世,都祈望有所“得”。有人祈望得榮譽、得地位、得成功,有人祈望得知識、得學問、得才幹,有人祈望得衣食、得健康、得安全,等等。不管祈望哪種“得”,只要不妨害社會和他人,都是無可非議的。

  俗話説,“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穫”。這表明,有勞就會有“得”。但如何勞作、如何耕耘,卻體現人的品質,決定“得”的性質。

  如果把勞作和耕耘理解為假公濟私、損公肥私、損人利己,那麼,“得”之越多,他人和社會的損失就越多,這種“得”是缺“德”之“得”。以這種方式求“得”,也許會得逞一時、風光一陣,但終究不會長久。這種人也遲早會受到法律的審判和懲處,會受到道德與輿論的譴責和唾棄。無論不擇手段以權謀私、貪贓枉法的貪官污吏,還是弄虛作假損公肥私、坑害他人的卑鄙之徒,都屬於缺“德”之“得”者,都不會有好的下場。這種人看似“得”了,實際上卻失去了靈魂、品格和尊嚴。

  如果把勞作和耕耘理解為利他、利社會、利國家,那麼,“得”之越多,他人與社會隨之受益就越多,這種“得”是有“德”之“得”。以這種方式求“得”,也許一時很苦很累甚至“得”不償失,但終究會受到人們的尊重和社會的肯定。像錢學森、袁隆平等科學家,像焦裕祿、孔繁森等領導幹部,像雷鋒、郭明義等普通勞動者,都屬於有“德”之“得”者。他們看似沒有得到什麼,實際上卻收穫了大大的“得”,即為人民所稱頌、為社會所推崇。

  由此看來,“德”與“得”不僅只是音同,而且有着因果關係:“德”為“得”之基,有“德”方有善“得”。一個人具有良好的政治品德,並能自覺踐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堅持以“德”換“得”,不僅會得到事業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幸福,而且會得到社會的認同和褒揚,從而成為一個大寫的人。這種“得”,無疑更踏實、更可貴、更長久。

  當今時代,世界和中國都在發生廣泛而深刻的變化。特別是在我國改革發展的關鍵階段,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人們的價值追求日益多元多樣多變。面對這種新形勢,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深入思考如何求“得”,努力做到以“德”求“得”、以“德”換“得”。對於各級黨委、政府和廣大思想政治工作者來説,倡導和弘揚以“德”求“得”、以“德”換“得”的良好社會風尚,關鍵在於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産品創作生産傳播各方面,引導人們堅定理想信念、增強道德修養,積極踐行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

熱詞:

  • 思想觀念
  • 政治品德
  • 家庭美德
  • 科學家
  • 孔繁森
  • 改革發展
  • 國民教育
  • 思想政治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