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胡大一:健康人猝死,多因壓力大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1日 07:3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專家小傳

  胡大一,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主任委員、衛生部健康教育首席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長。

  前不久有媒體問我,心肌梗死等惡性心腦血管事件有年輕化趨勢,相關新聞屢見報端。但其中不少人平時生活習慣良好,堅持體檢,不抽煙、不喝酒,血壓、血脂、血糖等體檢結果都正常,為何還會發生這樣的悲劇?

  我的回答是:外在的高危因素容易改,但有些致病因子未必一眼可見。比如焦慮、高壓、驚恐、抑鬱等負面情緒,對健康的危害不亞於吸煙、高膽固醇飲食,由此導致的高血壓、冠心病等,也為數不少。同時,它還還會增加心律失常、血管痙攣的風險,甚至誘發猝死、危及生命。

  我遇到過這樣一名患者。他去過武漢、北京、上海等知名醫院,一年做了3次CT、2次造影,但結果都正常。他來看我的門診時説:“每項檢查都説我正常,可我明明難受得要命,發作時都不想活了!”

  我和他聊了一會兒發現,他的事業涉足多個領域,拍過電視、寫過劇本,還管理著一個大企業,其工作壓力可想而知。為了拿下一些項目,他經常需要外出應酬。雖然自己不抽煙,但時常處於“二手煙”環境中。高度的競爭壓力,使他可能自己都沒意識到就已經有了焦慮和驚恐症。當我指出這些問題時,他還很不能接受地説:“你的意思,我在裝病?”

  其實,焦慮、高壓、抑鬱等負面情緒,會造成自主神經功能紊亂,一是會誘發心律失常,二是導致血管痙攣,從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風險,甚至誘發心肌梗死。我推算,中青年企業家、白領若發生猝死,常常有心理因素。

  這一問題還得到了美國切裏流行病學研究所的調查證實。該所艾倫 D 伊克爾博士對3682人進行了10年的跟蹤研究,其平均年齡為48.5歲。結果表明,緊張水平高於常人的男性,約有25%會患上心臟病,且死亡率比正常人高23%。在女性中,焦慮程度更高者,其猝死幾率比其他人高了23%。

  這麼多年來,我堅持出“雙心門診”。因為我意識到,有器質性心血管疾病同時又有心理疾病的病人,發病率很高,在門診中,這一比例約佔30%。

  需要“雙心門診”干預的患者主要有三類:第一類,檢查後並無器質性心臟病的證據,但常因胸悶、胸痛,而懷疑患有心臟病,加之身邊總聽到有人因心臟病去世的消息而越發驚恐、憂慮不安;第二類,有胸悶、心悸症狀,心電圖表現僅為早搏,並沒有嚴重的器質性心臟病,但由於醫生的不正確解釋而導致精神壓力加重;第三類,曾接受過介入、搭橋、起搏器植入等手術的器質性心臟病患者,儘管手術治療很成功,但經歷了急救、手術、病友死亡等刺激,再加上對疾病預後不了解,從而産生抑鬱、焦慮等精神心理障礙。

  在關注心血管疾病的精神心理問題時,我提出,冠心病有六條防線:防發病,防心肌梗死、腦卒中等事件,防後果,防復發,防心力衰竭,以及築好心理防線。“生理──社會──心理的綜合模式”,既是人性化,也是理性化的治療模式。這“六條防線”,不僅要靠醫生和護士,還要有指導飲食的營養師、指導鍛鍊的運動醫學專家等組成專家團隊。最重要的是人們要提高防病意識,要“防治結合,以防為主”。▲

  《生命時報》 (2012-01-24 第12版)

熱詞:

  • 猝死
  • 器質性心臟病
  • 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 心腦血管事件
  • 健康人
  • 心肌梗死
  • 患者
  • 血管痙攣
  • 心血管疾病
  • 二手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