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江北民俗樂器第一鎮改作坊式生産 走品牌化之路

發佈時間:2012年02月01日 03: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高振保(右)教本報記者展萍給二胡筒刷漆。

  文/片 本報記者 劉遙 展萍 本報通訊員 楊傳靈

  “除了除夕、初一,在家沒事的手藝人都會做做樂器。”1月30日(正月初八),在郯城縣廟山鎮樂泉村,家家戶戶做樂器的,只要沒有其他重要的事,都沒有停下手中的活。

  在有著“江北民俗樂器第一鎮”之稱的廟山鎮,做樂器是村民們的主業,也是他們生活的重心。琴聲悠揚中,本報記者走進了樂器製作的中心村——樂泉村。

  春節旺季

  訂單多得做不過來

  農曆臘月廿三一大早,樂泉村德高望重的樂器製作高手高振保,在安排完兒孫串親戚之後,自己在院子裏欣賞起剛買的一塊上等蟒皮來。

  這塊蟒皮長7米有餘,最寬處近1米,鱗花均勻,皮質堅硬,這是高振保花2萬塊錢進來的上等好料。“上千條蟒皮才能遇到一條好皮,這條可是我大半輩子以來買得最貴、最滿意的一張皮。”高振保樂呵呵地向記者“顯擺”。

  蟒皮是用來做二胡的。63歲的高振保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做樂器,以二胡為主。上世紀80年代當地樂器廠破産後,他們一家就開始民俗樂器的作坊式經營,還註冊了自主品牌“樂泉”商標,成為村裏第一家做樂器並因此而發家的“萬元戶”。

  2011年,高振保的樂器廠僅二胡就做了1000多把,最遠的銷到雲南、黑龍江,箏、笛、琴等各類民俗樂器均有出品,年獲利近40萬元。

  “這都過小年了,還不休息休息?”

  “嗨,春節前後是旺季,訂單多得都做不過來。”高振保説,二胡銷量最好,一把琴從第一節檀木開始,切割、打磨、鑿、雕等幾十道工序下來就得五六天,“每天晚上做到八九點,供不上賣的”。

  改變作坊式生産

  小鎮想走品牌化之路

  儘管廟山鎮的樂器産業紅紅火火,但像高振保一樣敢把“高振保製作”字樣刻在每把樂器上的家庭作坊卻是少數,大部分家庭作坊還是以貼牌製作為主。

  “要想把廟山打造成全國知名的民俗樂器生産基地,光做好不行,還得做大做出品牌來。規模太小、沒有自主品牌,經不起市場競爭。”廟山鎮的領導也考慮到了這一點。

  去年,由該鎮樂器生産大戶李傑投資的第一個民俗樂器展銷中心——魯南樂器展銷中心建起來了,把擁有自主品牌的二胡、琵琶、葫蘆絲挂在墻上,供客人挑選。

  “現在條件好了,娛樂就多了。”高振保對銷路並不擔憂。“一年到頭沒有什麼淡季,特別是十七屆六中全會後,全國各地的劇團、民樂培訓機構、學校等客戶多了起來,幾十種樂器都有訂單。”魯傑樂器廠副總經理秦寧寧也對前景表示樂觀。

  目前,廟山鎮已經成立了民俗樂器製作協會。新一年,鎮上正打算依託樂器展銷中心,改變小作坊亂用品牌、貼牌加工的現狀,帶動“江北第一民俗樂器鎮”從作坊走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的路子。

熱詞:

  • 民俗
  • 二胡
  • 品牌化
  • 萬元戶
  • 樂泉
  • 培訓機構
  • 琴聲
  • 貼牌
  • 樂器廠
  • 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