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紅包“變味”孩子直接討要 傳統禮儀教育受考驗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1日 07: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過年了,孩子們隨著父母走親訪友拜大年時,常常能拿到裝有壓歲錢的紅包。小小紅色信封,寄託了許多祝願和希望。然而記者深入一些社區採訪時,卻感受到了許多關於壓歲錢的酸楚。

  (大連)沙河口區春柳街道敦煌社區居民林女士告訴記者,大年初一,她的侄子笛笛便興高采烈地來到奶奶家拜年。問好之後,迫不及待地打開奶奶遞上的紅包。“咦?怎麼才二百塊錢?奶奶就不能多給點嗎?”此話一齣,奶奶一愣。看著孩子的討好勁,她答應説:“行,奶奶再給你加一張紅票。”笛笛竟討價還價起來:“好事成雙,給兩張吧。”奶奶只好掏出兩張百元大鈔放進了紅包裏。

  然而,笛笛又説:“為什麼爺爺沒給紅包?”大人們解釋説:“那份紅包就是爺爺奶奶一起給的。”可笛笛卻不依不饒。追要紅包後,他立即打開,一看裏面有三百塊錢,這才高興地説:“嗯,爺爺表現不錯。”

  沙河口區馬欄街道蘭青社區黨總支書記王喜霞也對紅包感慨頗多。她告訴記者,春節後上班第一天,她和同事們照例前往轄區居民家拜年問好。然而,一些居民家的小孩常常會冒出這樣一句話:“過年好,紅包拿來!”王喜霞説,如此問候,令人尷尬不已。

  社會學者趙秀山認為,過年時,長輩們給孩子壓歲錢的傳統由來已久。它與其他紅包的意義不同,寓意是趨惡辟邪,祈福保平安。如果孩子曲解了它的本質內涵,直接討要,就是一種非禮行為。趙秀山説,變味的紅包折射了商品經濟對傳統禮儀道德的影響。“如今,企業將員工的年終獎金變成紅包,客戶之間贈送的禮品也稱之為紅包。越來越多的紅包感染了孩子,使他們對紅包似乎成熟于胸。”趙秀山認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都應加強對孩子的傳統禮儀教育,不要讓“紅包”污染了孩子們的心靈,幫助孩子們提高心理抵禦能力。

  遼寧省禮儀慶典協會副會長路振平則説:“長輩給孩子紅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這種習俗很難被改變。我們不妨試著改變紅包的形式,給孩子們更多的關於愛和感恩的教育。比如,以孩子的名義做一些愛心捐贈,或者買一份福利彩票,在紅包裏附上新春寄語等。”他認為,要讓紅包回歸本色,必須融入更多的富有創意的愛的元素。(記者于艷新)

熱詞:

  • 紅包
  • 變味
  • 禮儀教育
  • 傳統習俗
  • 蘭青
  • 幫助孩子
  • 拜大年
  • 沙河口區
  • 此話
  • 大年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