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青春留痕《戀人書簡》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1日 04: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蕭斌如

  我與朱雯、羅洪夫婦,相識于上世紀70年代末。他倆一位是作家、文學家、翻譯家,一位是30年代有過較大影響的女作家。他們是文學的知音、生活的伴侶,相濡以沫地共同走過了六十多個春秋。1994年10月7日,朱雯先生因突發腦溢血,不幸逝世。這給羅洪先生一個沉重的打擊。她曾對我説:“病魔奪取了朱雯的生命,像斷了線的風箏,他飄然而去了。但是幾十年的共同生活,甘苦與共,那是不能從我記憶裏消失的。”我見書房中朱雯與羅洪拍的照片,相片中朱雯先生神態依然,他是永遠活在羅洪心中的。

  羅洪從30年代至新中國成立前,出版了十多部長篇、中篇和短篇小説集,是很有成就的女作家,曾受到文壇的矚目和讀者的喜愛,既被譽為“真正的小説家”,又被推崇至“十大女作家”之列。我還聽説她1953年9月,作為上海“文協”(上海作家協會)的正式代表出席了第二次全國文代會。近年仍筆耕不輟,長篇小説《孤島歲月》就是她耄耋之年的嘔心瀝血之作,是關於上海“孤島”時期題材的小説,她迫切希望把一個真實的上海告訴讀者。

  她開始寫作是1930年,不過二十歲左右,從一本期刊上看到消息,蘇州東吳大學學生朱雯等創辦一種文學期刊《白華》,即寫信去詢問刊物情況,開始與朱雯通信。第一篇散文《在無聊的時候》署名羅洪,由朱雯介紹在上海的《真善美》月刊第6卷第1號發表。她原名姚時珍,取羅洪筆名純屬偶然,當時她很喜歡看法國作家羅曼 羅蘭的小説,就取了一個羅字,正好書桌上放著本畫家洪荒的畫冊,就欣然取了一個洪字。由此,她和朱雯通信不斷,並相約在家鄉松江有名的醉白池見面。之後信就寫得更多了。兩年後,他倆在上海舉行婚禮。巴金、施蟄存、趙景深都前來祝賀。這些通信就是1931年由上海樂華圖書出版社結集出版的《戀人書簡》,署名王墳、羅洪著。這本“情書”大都是談文學,在當時很新派,也就是説很開放的。王墳是朱雯的筆名,朱雯母親姓王,他就取了王姓,並用上了“墳”字,大概他認為奇異的名字更引人注目吧,不過以後再也沒用過這一筆名了。

  如今,在華商出版社總編輯許順利先生的熱情支持下,這本曾經被歲月湮沒了八十年之久的年輕戀人的書信集的重新出版,不僅有文化價值,更有歷史意義。在出版前,百歲老人羅洪用毛筆寫下“青春留痕”四個大字,並親自校對了書稿。香港作家曾敏之先生為之題詞“百歲生命中的愛情之虹”。她的兒子朱行健教授也為這本書出力不少,尋找出父母年輕時代的照片、他們與友人如松江同鄉施蟄存、趙家璧,還有巴金蕭珊夫婦、趙景深、錢鍾書楊絳夫婦、王辛笛等交往的照片等,相信這本圖文並茂的書會比初版本更加吸引讀者;其中還收入友人們評價羅洪小説的文章,也使這本書的內涵更為豐富。

  更令人高興的是,當楊絳先生得知她的百歲老友還筆健出書時,欣然為《戀人書簡》題簽書名。2011年正逢楊先生百歲華誕,她比羅洪小一歲。兩位百歲老人,一個在上海,一個在北京,雖遠隔兩地,但她們心心相通,都在為中國文化事業默默地奉獻。我們衷心地感謝並祝福兩位百歲老人健康長壽! (本文為《戀人書簡》再版前言)

熱詞:

  • 羅洪
  • 朱雯
  • 書簡
  • 戀人書簡
  • 青春
  • 醉白池
  • 女作家
  • 白華
  • 情書
  • 真善美
  • 搜索更多羅洪 朱雯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