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促進流動人口社會融入的政策建議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0日 12: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北京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當前,我國對流動人口的管理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缺乏科學性、可行性和長期性。為解決這一問題,本文嘗試給出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階段性政策建議。

  第一、短期政策建議。短期政策是指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實現、着眼於社會微觀層面、主要致力於最緊迫問題的政策。短期政策不涉及戶籍制度等重大變革,卻往往能惠及需求最為迫切的部分流動人口。

  一是完善居住管理制度。“以房管人”作為社會管理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在保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提高流動人口生活質量、調控城市流動人口規模等方面,可以起到較好的效果。在全面統籌的基礎上,屬地政府應當在有效解決“出租屋無序發展”、“管理體制不順、管理力量不足”等問題的同時,針對製造業等居住條件最為惡劣的特定行業,制定更為具體的規定,將管理與服務有機結合起來。二是健全基本保障體系。構建多元互補的、以公共福利為核心的基本保障體系。在戶籍制度尚未改變的情況下,探索以政府和個人為責任主體的社會保險制度,為無法納入以企業、個人和政府三方共同擔責的社會保障體系中的勞動者提供替代性選擇,提高流動人口的社會保險參保率。

  第二、中期政策建議。中期政策是指通過加大教育培訓等公共支出力度,提高流動人口的人力資本和社會資本積累水平,改善流動人口的結構。

  一是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流動人口的教育等人力資本需要經過培訓的方式進行補充和轉化,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政府應當多渠道籌措資金,整合資源,建立國家、企業、勞動者三方分擔的技能人才培養投入機制,實現“就業引導培訓、培訓帶動輸出、輸出促進就業”的良性循環。

  二是增強社會歸屬意識。幫助流動人口建立以“業緣”、“居緣”為主的新的社會關係網絡。政府要加強對社區工作的指導,通過社區力量關愛流動人口的心理健康,彌補垂直性職能部門的不足,增強流動人口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第三、長期政策建議。長期政策是指借助於制度杠桿和經濟杠桿,通過追求流動人口的“結構效益”,實現“該來的來了、該走的走了”,讓流動人口的地域流轉和社會融入成為常態化、自然化。這是本文強調的關鍵。要將流動人口的管理與整個社會的人口結構調整優化結合起來考慮。對於一個特定城市而言,其自身的産業結構升級換代會自然而然地對原有的、已經不適應形勢發展的勞動力結構提出要求,促使一些低附加值、低科技水平的行業人員離開該區域,而將另外一些更加符合地區發展規劃、具有更高知識文化水平的流動人口吸納進來,從而自然而然地達到管理和優化流動人口結構的目標。

  這種“自然而然”的狀態背後,有許多只“看不見的手”在加以引導和推動。只有從單純的管理和服務流動人口的局限思維中跳出來,站在整個社會發展進步的高度來思考問題,才能使我們的指導思想從“轉移農村富餘勞動力”的權宜之計,調整為適應整個社會經濟政治發展的長久之策,使流動人口不再成為困擾我國現代化發展的現實問題。

熱詞:

  • 流動人口
  • 多元互補
  • 社會融入
  • 促進就業
  • 政策建議
  • 社會管理
  • 業緣
  • 結構效益
  • 人力資本
  • 參保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