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解放日報:中國競技體育需為金牌“鬆綁”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0日 11:0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浪競技風暴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崇尚 “成績至上”的中國競技體育,需要為金牌“鬆綁”。

  梁小冬死於心源性猝死,而過度勞累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誘因。中國舉重隊是中國競技體育的“夢之隊”,經常承擔為中國軍團衝擊奧運首金的任務。舉重隊教練梁小冬離世,足以表明作為“奪金重點”項目,舉重隊的教練員和運動員承擔了超乎尋常的身體負荷和心理壓力。

  在許多人的慣性思維裏,似乎只有金牌才能衡量體育的成敗,只有增長的金牌數才能代表體育事業的進步。當2012年倫敦奧運會逼近時,我們究竟能拿多少金牌,是中國體育人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唯金牌論,特別是唯金牌數量論,讓中國競技體育暴露出結構嚴重失衡的缺陷,這是金牌數量快速增長也無法改變的事實。自參加奧運會以來,中國在跳水、舉重、體操、乒乓球、射擊和羽毛球這6個傳統優勢項目上摘取的金牌,佔到金牌總數的七成以上。相比之下,在田徑和游泳等基礎大項上,中國體育的進步並不明顯。在百姓更為關注的三大球尤其是足球項目上,中國隊的日漸低迷和傳統項目金牌扎堆形成強烈的反差。

  金牌與榮譽、地位和利益直接挂鉤,更成為相關部門的政績工程。一些地區為追求奧運金牌數量的增加,不惜以犧牲全民健身為代價,本該實行的科學訓練往往被“蠻幹瞎幹”取代。“唯金牌論”的盛行,致使篡改年齡、服用禁藥、黑哨假球等體壇亂象屢禁不止。不久前結束的全國冬運會上,男子1000米短道速滑決賽中驚現“保送冠軍”一幕,便是對錦標主義氾濫最好的佐證。與此同時,中國體育承擔的讓老百姓強身健體的作用被弱化,國民體質連年滑坡的趨勢得不到有效遏制。可以説,這樣的發展模式與當年毛主席提出的“增強人民體質”的體育發展宗旨相去甚遠。

  必須承認,在特殊歷史時期,奧運金牌在激發愛國熱情、展現國家形象等方面發揮過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過,隨著社會和時代發展,奧運金牌的象徵意義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減弱,人們看待金牌的視角早已發生改變,國民的心態也更為包容、理性。國人對於體育的認同和價值判斷,不再僅僅寄託于比賽輸贏或金牌多寡,而更多關注職業體育、大眾體育和國民體質的提高。

熱詞:

  • 競技體育
  • 體育人
  • 金牌總數
  • 體育發展
  • 體育事業
  • 舉重隊
  • 鬆綁
  • 夢之隊
  • 奧運金牌
  • 中國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