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從馮村“白地”增多看勞動力新變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30日 00: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石家莊1月29日電(記者 劉凡)春節期間,記者走訪河北省博野縣馮村及周邊村莊看到,綠油油的麥苗和附近的“白地”形成了鮮明對比,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部分農民棄種小麥?記者進行了深入調查。

  所謂“白地”就是冬季閒置的地。儘管“白地”年年有,但村民反映現在“白地”多了。地處華北平原冬麥區的馮村,“小麥+玉米”是村裏主要的種植模式,為什麼有的農民放棄這種模式,只種一季玉米或其他作物?記者了解到原因很多,比如,近年樹苗、藥材等價格漲幅較大,小麥種植效益偏低。但值得關注的是,農村勞動力趨緊、勞動力工資不斷上漲,部分農民棄農務工,正在成為影響農業種植結構的新因素。

  “現在種小麥的少多了,有的人出去打工,種一季玉米圖省事。”大年初五,馮村60歲的村民龐運江一邊在梨樹地裏清理殘葉,一邊對記者説,“村裏都是我們這種年紀的人種地,年輕人誰愛幹這活兒?”

  馮村村幹部龐發柱介紹説,全村現有2100口人,其中勞動力約佔一半,務工人口(包括全職和兼職)大約為500人。10年前全村人口接近1900人,務工人口只有一兩百人。

  “去年種了2.6畝小麥,今年一點沒種。就我們老兩口在家,種的幾畝梨樹很費工,剪枝、擇果、套袋、施肥、打藥、採摘等,忙不過來,再説家裏麥子夠吃幾年了,今年就沒種麥子了。”69歲的馮村村民孫鐵俊計劃將冬閒地種玉米和樹苗。

  孫鐵俊家裏有十幾畝地,這兩年他兒子在外做生意,老伴有時還要帶小外孫女,家裏勞動力顯得有點緊張。“現在國家政策確實好,種糧不交稅還給這麼多補貼。但兒子在外一年至少掙2萬元,補貼再增加他也不願回來種地。”孫鐵俊坦言。

  “今年沒種小麥,種小麥還不如打工。”馮村另一個村民孫玉珍説。孫玉珍今年64歲,兒子在外打工,兒媳在村裏一家紡織企業上班。今年她家種了七八畝樹苗,剩下的地冬天都閒著。她給我們算了一筆賬,一畝小麥的成本大概400元,畝産800斤左右,按去年1.03元/斤的售價計算,不計自身人工,純收入只有400元左右。而從耕種、播種、施肥、打藥、澆水、收割到整曬,一畝小麥需要10個工。“我丈夫在村裏附近一家紡線廠打零工,一天60元,去年掙了3000多元,種小麥根本不划算。”

  馮村部分農民棄種小麥的背後,折射出當前農村勞動力新的變化:勞動力工資在增長,農村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勞動力不再像過去那麼富餘,部分家庭勞動力甚至變得緊張起來。在這種背景下,如何穩定糧食生産面臨挑戰。

  儘管農村勞動力趨緊,但還沒到種糧缺勞動力的程度,主要還是種糧比較效益問題。“短期看,建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長期看,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恐怕是一個趨勢。”家裏也種地的鄉村教師龐根柱説。

  聲明:

  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新民網聯絡,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熱詞:

  • 馮村
  • 白地
  • 農村勞動力
  • 套袋
  • 種糧
  • 樹苗
  • 種植模式
  • 梨樹
  • 施肥
  • 小麥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