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中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進入操作階段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9日 15: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安徽省黃山市與浙江省淳安縣日前首次聯合開展了新安江跨界斷面的水體監測工作,兩地分別完成水質採樣、實驗室比對分析工作,監測數據正按規定程序上報中國環境監測總站。

  “聯合開展了新安江跨界斷面的水體監測,標誌著這一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的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工作進入實際操作階段。”黃山市新安江保護局局長聶偉平説,上遊安徽提供水質優於基本標準的,由下游浙江對安徽給予補償;劣于基本標準的,由安徽對浙江給予補償。

  新安江流域的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將為中國跨省大江大河流域水環境獎優罰劣和流域生態共建共享的保護機制探索新路。

  新安江發源於黃山市境內,流入浙江省千島湖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經富春江、錢塘江入東海,流域總面達11674平方公里。新安江是流入千島湖水量最大的河流,而千島湖是浙江重要的飲用水源地,也是中國長三角區域的戰略備用水源。

  中國近30%的國土面積分佈在大江大河流域,橫貫不同的行政區域。儘管目前已有8個省份出臺了流域生態補償相關規定,但由於地方利益保護摻雜其中,加上環境與經濟利益分配關係的錯位糾結,跨省的流域生態補償機制遲遲無法啟動。

  為了保護新安江水環境,多年來上遊地區的安徽省黃山市等地以犧牲自身發展為代價,延緩了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全國政協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2011年1月份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黃山市近年來累計捨棄了40多個投資額達40多億元的污染企業入駐,徹底關閉了造紙、印刷、水泥等污染嚴重的企業。

  “守著青山綠水過窮日子,餓著肚皮保生態,有違社會公平,不利民生發展。”黃山市市長宋國權説,建立生態補償機制,既有利於調動上遊地區源頭治理保護的積極性,從而保障下游優質水源;又有利於彌補上遊地區治理保護資金的不足,緩解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日益凸顯的矛盾。

  財政部、環保部2011年正式將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作為全國跨省大江大河流域水環境的首個試點。根據“明確責任、各負其責,地方為主、中央監管,監測為據、以補促治”的原則,由中央財政和安徽、浙江共同設立新安江流域水環境補償基金。

  黃山市環保局副局長魯海寧介紹説,利用國家先期下撥的5000多萬啟動資金,黃山市進一步加大對工業點源污染的治理,加強重點河道的綜合整治,深入開展重點村鎮環境綜合治理。“十二五”期間,黃山市將實施新安江綜合治理項目521個,總投資超過400億元。

  在魯海寧看來,這種補償機制尚有較大局限,“不應僅僅對流域污染治理成本進行補償,也要對因保護生態環境而喪失的發展機會成本進行補償,才能體現出‘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這才算真正意義上的生態補償”。

熱詞:

  • 流域
  • 新安江
  • 生態補償機制
  • 實驗室比對
  • 水環境
  • 生態環境保護
  • 黃山市
  • 補償基金
  • 跨界
  • 千島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