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照亮鄉土中國的痛楚與創傷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7日 16: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鳳凰讀書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人和動物一起忙著生,忙著死。大地上的事情,農民與土地的命運,通過一個小小的村莊,展現在讀者眼前。小堡村,江西省一個只有20多戶人家的自然村,像滄海一粟,微不足道。在熊培雲看來,在無比廣袤的鄉村,它既不像江蘇的華西村那樣“富得流油”,也不像河南上蔡縣的一些村莊那樣“窮得流血”(賣血患上艾滋病)。小堡村的一代代村民,他們像草木一樣,自生自滅。它太普通了,乃至乏善可陳,這裡沒有EB懷特垂釣的緬因湖,也沒有夏多布里昂的故鄉迷人的風光。

  小堡村的曬場有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這棵大樹撐起了村莊的公共空間,突然有一天,大樹消失了。原來被樹販子“裏應外合”以2000元的價格,連根刨起,運出賣了。這大概是中國鄉村的一個隱喻,農民工外流,連大樹也被連根拔起,運往城市。古樹被強力拔走,留下受傷的土地,扯裂了在小堡村生活了17年的記憶,熊培雲對小堡村田野調查式的寫作,由此開始,以現代文明的光輝,投向隱秘的鄉村,照亮百年鄉土中國的痛楚與創傷。

  從上世紀30年代的鄉村建設到50年代的鄉村大躍進,從梁漱溟晏陽初的文化教育鄉村實驗,到上世紀60年代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從農民工潮水一般地涌向城市到城市公務員到鄉村買田種菜,百年中國,鄉村經過幾多浮沉?世紀巨變,家國命運經歷幾多變遷?《一個村莊裏的中國》,是打開中國歷史的鑰匙,是了解當下國情的窗口。是一位“有故鄉的人心存敬畏”的一次鄉村田野考察,對土地變遷的觀察。

  “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到農村去,上世紀30年代一批知識分子精英致力於鄉村建設,如推動平民教育的晏陽初,進行鄉村建設實驗的梁漱溟,或教育,或文化,在大地上種植他們的希望。但是歷史的洪流,將他們的努力付之東流。“一切又恢復到過去的模樣,仿佛什麼也沒發生。”

  《一個村莊裏的中國》一書中,展現的有殘酷、麻木陰暗的一面,也有溫暖、光明人性的一面。中國鄉村裏的一切,不過是大時代的濃縮。顯然,熊培雲寫作的主旨不在於呈現,而是對鄉土中國的歷史與現實的反思。為什麼不是農民擁有土地?為什麼是土地擁有農民?人類為什麼會失去溫良?從他充滿希望的叩問,感受到一位知識分子的怕與愛。怕則是“有故鄉的人心存敬畏”,愛則是“保衛鄉村,守護靈魂”。

  既有對農民命運的關照,也有對人類命運的關懷;既有對土地的秘密的發掘,也有對現實犀利的批判;既有對鄉村隱秘的歷史的探索,也有對今日社會荒誕的發現。熊培雲的筆墨,既有自由在高處的理想主義色彩,又有重新發現鄉村的人道主義的溫情。字裏行間閃爍著人類的正義、文明的光輝,又通過具體、細微的人與事,讓人感喟,令人流淚。

  艾青説:“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拆遷之痛,城鄉的不平等,涌向城市的農民工,留守家園的孩子與老人,淪落風塵的村姑,面對這一切,鄉關何處?詩意何在?推土機的車輪碾過青青禾苗,故鄉不再是精神的家園,田園詩歌已經成為一曲輓歌,我們的各級政府機關,以及每一位有良知的人,又該向土地播種什麼呢?

熱詞:

  • 鄉土中國
  • 田園詩歌
  • 堡村
  • 一個村莊裏的中國
  • 鄉村建設
  • 創傷
  • 晏陽初
  • 梁漱溟
  • 寫作
  • 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