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廣東紅包習俗給人啟示:免除“人情債”煩惱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4日 21:0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廣州1月24日電(記者黃浩苑)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可好不容易回到家的人高興之餘,又開始為“人情債”煩惱。一個個“沉甸甸”的紅包包掉了雙薪,包走了年終獎,在網絡上由於派紅包而哭窮的人很多。想給“人情債”減負?廣東人的紅包習俗給人啟示。

  紅包的“人情債”是許多70、80後遊子的一個“坎兒”。從廣州趕回山東淄博過年的車大姐臨出發還在皺著眉頭數手指,“奶奶、兩個姑姑姑丈,還有舅舅舅媽,這得給500元。還有堂表親的孩子們至少也有10個,每個人得給300元。我在廣州工作了那麼多年,家裏人都覺得廣州能掙大錢,紅包給少不但面子上過不去,禮數上也不合適,我這一趟派的紅包得從7000元起步,太貴了。”

  派紅包的年俗在中國流傳已久,從最初的驅逐惡魔,到明清小説中屢見不鮮,少了紅包似乎就少了年味。但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老百姓的錢袋子日漸鼓起來,紅包也隨著水漲船高,從最初的幾分錢飛躍到用多少個零來計算。尤其是近幾年的“通脹”速度更是令人有點“吃不消”。

  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葉春生教授認為,派紅包的習俗代表了長輩對晚輩的關愛,以及晚輩對長輩的孝敬,原本是討個吉利的意頭,而不在乎數目的多少。因此,應該崇尚節儉互利,而不應變成一種負擔。在廣東,紅包一直保持著本色,這一點值得學習。

  的確,廣東的紅包有大有小。“小紅包”居多,有1元的,有10元的,只重其“利是”的好兆頭。不止是親戚朋友之間才互派紅包,鄰里、同事之間問聲新年好都能討到“利是”和祝福。一個年過下來,一般也就是一百多塊到幾百塊錢。

  記者了解到,在廣東高州還有“紅包剪一角,利是收到了”的習俗。高州人凡收到紅包,就剪下紅包一角,再把紅包退還給對方。剪下的一角代表已經收到“利是”和祝福,退還的紅包代表有來有往、常來常往的情誼和祝願。

  葉春生説,要想給紅包減負,就得像廣東人那樣,討個“意頭”就好,不要給紅包增加人為的負擔。這樣的春節才能過得歡暢愉悅,也讓派紅包這個傳統年俗能更好地流傳下去。

  (來源:新華網)

熱詞:

  • 習俗
  • 人情債
  • 派紅包
  • 利是
  • 通脹
  • 80後
  • 禮數
  • 民俗學會
  • 明清小説
  • 年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