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貴州息烽農民:想不到香港澳門的餐桌上有我們村的致富路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4日 13: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貴陽1月23日電(記者 王念 周芙蓉)大年初一,貴州氣溫下降。息烽縣潤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技術員查登莉不放心地裏的蔬菜,來到種滿生菜、菜心和荷蘭豆的大棚。

  遇到記者,查登莉很熱情。這位20多歲的女技術員性格開朗,帶著記者看了好幾個蔬菜大棚。

  “這批菜馬上就要收割,運往香港和澳門。這幾天氣溫低,要確保在春節期間不出任何問題。”查登莉説。

  在息烽縣西山鄉柏香山村,記者感受到濃濃的年味。火紅的春聯貼上門楣,鞭炮聲不時響起,村民們路遇時相互問候和祝福,老人開心地給孩子們發壓歲錢。有一家新修的房子,已經蓋到了二樓。走出村外,田野裏白色的蔬菜大棚一眼望不到邊。

  究竟有多少個大棚?村黨支部書記劉如皆最清楚:“300個,一個不多一個不少。”

  讓劉如皆特別自豪的是,柏香山村的蔬菜可不是一般的蔬菜:“除了很少部分銷在附近,我們的菜大多數運到香港和澳門。標準不一樣啊,要求很高,你説我們的菜質量怎麼樣?”

  柏香山村靠近息烽縣城,村民們過去就有種蔬菜的習慣。“但種來種去也就賣在附近,成不了大氣候。”問起當地的蔬菜為什麼能賣到香港和澳門,劉如皆説,都是政府引導調整産業結構的成果。

  2010年,息烽縣招商引資,從廣東引來了潤龍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對方有資金,有技術,更主要的是有市場渠道。當地政府投入資金建設溝渠、機耕道等基礎設施,確保水源、土壤、交通條件的完善。供應港澳的優質蔬菜基地就此建立起來。

  問到蔬菜基地的模式,西山鄉鄉長童洋艦幾句話説得清清楚楚:農民把土地流轉給基地,成立蔬菜協會與基地打交道,除了土地流轉費,農民在基地打工。投入、技術和銷路都由潤龍公司負責。“基地+協會+農戶”的運作模式,解決了農業産業結構調整中的市場“瓶頸”問題,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目前,蔬菜已經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2010年全村農民人均純收入4800多元,2011年超過6000元,其中有70%來自蔬菜。”劉如皆説:“想不到香港澳門的餐桌上有我們村的致富路。”

  記者在菜地的田埂上遇到50來歲的村民胡文碧。她不好意思地説,自己身體不大好,但是將自家2畝土地流轉給基地了,基地就讓她去上班,一般就種種菜,屬於普通工。2011年因病只做了8個月的工,工資有8000多元,加上土地流轉費的1500元,年收入近1萬元。

  “過去種水稻,只能解決吃飯,經濟收入完全靠丈夫打工掙,現在我不出家門就有錢賺,而且還能學到技術,太划算了。”胡文碧説。

  查登莉告訴記者,蔬菜基地200多人,其中當地人就有140人。目前,蔬菜基地的核心區有600多畝,今後發展的目標是1萬畝。

  “為了確保蔬菜質量,基地在技術上有嚴格要求,技術人員分片負責,每一片都落實到人。儘管今天是新年第一天,我還是要抽出時間來看看我負責的這一片。”查登莉説。

熱詞:

  • 致富路
  • 村黨支部書記
  • 香港和澳門
  • 農民人均純收入
  • 農民增收
  • 蔬菜協會
  • 蔬菜基地
  • 土地流轉
  • 香港澳門
  • 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