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巴西驚現南美洲最古老的捕食者擁有強力下顎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3日 23: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Pampaphoneus biccai的生活復原圖

Pampaphoneus biccai頭骨化石

  早在2008年的時候,新晉古生物學家Juan Cisneros和Cesar Schultz還是大學學生,他們在巴西南裏奧格蘭德州的無樹大草原區域裏發現了一塊頭骨化石,在研究了谷歌地圖後,他們決定繼續在那裏的發掘工作。由於茂盛植被的覆蓋,找到化石點比較困難,不過谷歌地圖卻助了他們一臂之力,在地圖指示的地點他們找到了他們想要的化石。隨後,他們將攝得的化石照片帶回南非的威斯沃特斯蘭德大學的導師那裏。南非洲乾燥臺地高原所産的大量化石培育了這所大學的古生物學研究。經過鑒定,他們認為來自巴西的這塊頭骨化石屬於Pampaphoneus biccai,它是發現自南非的古代爬行動物南方合齒獸(Australosyodon)的親屬。

  由於標本僅有一塊,研究者不得不依據來自南非、俄羅斯和中國的其他相似標本來還原它的長相。研究者認為它應該屬於恐頭獸亞目(Dinocephalian therapsid,一類擁有哺乳動物特徵的爬行動物)中的一種,大小約與一頭豹子相當,為冷血動物,擁有強有力的顎部以獵殺獵物。它大約生活于2.65億年前,存在於恐龍之前。來自於非洲和亞洲的獸孔目(therapsids)的形態非常相似,表明這兩個大陸曾經連為一體。由於南非近親的化石腳印呈密集産出,表明Pampaphoneus biccai應為群居生活。研究者還希望研究能幫助解決有關古獸孔目遷移路徑的問題,以期解決有關古盤吉亞大陸的地理範圍的爭論。(化石網/歆垣編譯)

熱詞:

  • 谷歌
  • Pampaphoneus
  • biccai
  • 巴西
  • 捕食者
  • 頭骨化石
  • 下顎
  • 研究者
  • Cesar
  • 復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