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除夕,那些消失的詞和消失不了的信念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3日 20:12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報業網-揚子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又到除夕,家家團圓吃年夜飯。作為一個揚州人,這個時候會想起小時候大人對小孩的戲稱“年飽子”。

  “年飽子”這個稱呼,是説每到三十晚上,一桌年夜葷素俱全,還有很多平時吃不到的好東西,於是小孩子們就放開肚子大吃,一直吃到腰都彎不下才罷,以至於後來好幾天都吃不下,不知道餓,就是所謂“年飽”,再加一個濃濃揚州味的“子”結尾,短短三個字,把過年的氣氛烘托得格外出神。

  現在回鄉,已經很少聽到“年飽子”這種年味十足的土話了,有時候還略有些惆悵。現在大家早就不再把口福寄託在每年一頓的年夜飯上了。

  説起來,類似“年飽子”這樣漸漸聽得少了的俗語,真還有不少,而很多以前挂在老百姓口中的舊節俗,現在幾乎都成了用來炫耀知識的談資。前兩天跟幾位年輕同事聊天,講起來最早的門神叫神荼、鬱壘,財神姓趙叫公明,春聯的前身是桃木板做的驅鬼“桃符”……等等等等,都被恭維為“有學問”了。

  消失的年俗總是讓人覺得有些惋惜,但這卻是挽不回的。因為春節是農業社會延續下來的節日,很多的習俗都跟農耕文化有關。“年味淡了”,其實是農耕社會向天地祈福,祈禱風調雨順的儀式淡了,而“中國年”的核心,並不在於這些儀式。

  每年春節前,我們都能從媒體上看到大量的“回家”新聞。這些或可喜可樂,或可歌可泣的故事,凝聚的是“有錢沒錢,回家過年”的信念。一年忙碌後,和家人的團聚,是我們最重要的事情,因為今天晚上的這次團聚,是對過去一年幸福的共享,更是對來年幸福的祈禱。這種共享和祈禱對中國人來講,神聖程度不亞於任何一種莊嚴的宗教儀式,這其實就是一種信念,幾千年未曾變過,以後也不會變。

  這種信念正在傳向全世界。前兩天,奧巴馬發表聲明恭賀龍年,美國總統還特地和華人套了個近乎,説他在夏威夷長大,至今仍記得每逢農曆新年的興奮之情:“農曆新年一直是慶祝和希望的時刻。”

  慶祝和希望的時刻,正是如此。洋節或許能讓大街和商鋪裏熱鬧非凡,卻無法承載炎黃子孫和家人一起“慶祝和希望”的信念。如是想,“年飽子”這樣的土詞,消失的只是字面本身,其內涵則是永恒的。

熱詞:

  • 年飽子
  • 信念
  • 神荼
  • 鬱壘
  • 桃符
  • 除夕
  • 吃年夜飯
  • 等等等
  • 桃木
  • 門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