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湖南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翻番 消失一成形勢嚴峻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3日 11: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新聞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長沙交通銀行舊址被拆毀前的最後影像。

  歷時5年的湖南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2011年底全面結束,基本摸清了我省的文物家底。經普查統計,我省不可移動文物總量達20366處,其中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2165處,復查不可移動文物8201處,復查登出不可移動文物2474處。湖南在普查中有何重要發現?為何有大量文物消失?1月20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省文物普查辦副主任吳順東。

  總量翻番 長沙最多

  據吳順東介紹,我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共調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20366處,其中古建築6420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3831處。此次普查,新發現不可移動文物12165處,新發現文物佔登記總量的59.7%,全省不可移動文物總量是普查前的兩倍多。

  全省各市州的不可移動文物統計數據顯示,長沙在數量上獨佔鰲頭,共登記2425處,是普查前的5倍,其中新發現1941處。此外,株洲、岳陽、邵陽等地的不可移動文物均大幅增加。“經過普查發現,我省文物門類齊全,數量眾多,尤其是在古建築的調查中收穫較大。”吳順東説。此次普查全省共登記古建築6420處,以城步清溪古建築群、綏寧大園古苗寨等為代表的漢民族和少數民族建築遺産,是各民族建築及居住文化的實體反映。

  鬼仔石像遺址群、大園苗族古村寨、紅二軍團長征司令部舊址、安化古道4處文物點,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組織評選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百大新發現”。吳順東表示,這四處文物點是我省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的重要發現,均具有高度的地域性和獨特性,反映出一段歷史或一種文化,在區域內比較少見。

  預留歷史 保護未來

  “傳統觀念中,文物是歷史遺留下來的在文化發展史上有價值的東西。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文物和文物保護的理唸有了很大的拓展,除了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反映人類生産、生活的實體,那些具有重大歷史、藝術、科研價值的遺存,還未成為歷史但未來值得保留的,也納入到了文物體系中。”吳順東告訴記者,這是預留歷史,即預先保留在歷史長河中有重要價值的東西,如20世紀的工業遺産、農業遺産、水利遺産等,甚至包括20世紀末和本世紀初那些見證重大歷史事件的實體。

  2010年8月,懷化安江農校紀念園正式揭牌,標誌著它正式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身份迎接四海賓客。國家文物局特批安江農校紀念園為“國保”單位,是為明天保存今天的農業文化遺産。

  消失一成 形勢嚴峻

  此次普查過程中,我省復查登出不可移動文物2474處,佔調查總量的10.83%,佔復查文物總量的23.17%。

  “從上世紀80年代第二次全國文物普查至今,兩千多處文物消失,不是個小數目。”關於不可移動文物消失的原因,吳順東分析認為,一是配合基本建設、重大項目,對涉及到的文物點做了考古發掘,有些發掘完以後回填了遺址、墓葬,不再作為不可移動文物保留;二是人為毀壞,如長沙市區的近現代公館建築群,近些年就因棚戶區改造屢被拆毀;三是自然因素,一些文物消失于自然坍塌、損毀。文物數量呈“井噴式”增長,使得文物保護工作更加繁重。由於致使文物消失的因素仍然存在,如何保護好兩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面臨嚴峻挑戰。

熱詞:

  • 移動
  • 文物普查
  • 工業遺産
  • 我省
  • 近現代重要史跡
  • 井噴式
  • 居住文化
  • 總量
  • 遺址
  • 農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