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甘南走科技路唱豐收曲過幸福年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3日 11:3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北網-齊齊哈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東北網齊齊哈爾1月21日訊 元旦剛過,又迎春節。一年忙到頭,眼下農民朋友在忙些啥?想些啥?帶著這些疑問,記者來到甘南縣農村一線進行採訪。

  來到長山鄉前程村,一個農戶家的院子裏人頭攢動,十分熱鬧,原來這家正在殺年豬。50來歲的主人高喜選熱情地邀請記者進屋坐,記者直奔院裏四間紅瓦房走去,老高連忙説:“錯了,那是羊圈!”看到老高一家住的是三間舊平房,記者納悶兒地問:“你們家羊的待遇比人好啊!”老高笑著説:“人是花錢的,羊可是掙錢的。”

  攀談中記者了解到,高喜選家每年都種七八坰地,加上養了近200隻羊,這幾年收入穩中有升,頭兩年還在市區買了樓房,日子過得滋潤。問他增收的秘訣是什麼,老高説,一是人認幹,二是靠科技。今年他種的水稻和玉米都選用了良種,又新上了節水噴灌設備,為豐産增收打了好底子。今天,他宰殺了自家養的肥豬,邀請很多親友來聚一聚,再就是全家等著過個安穩年了。

  在甘南鎮曉光村,村支書柴壽軍向記者介紹説,曉光村有種水稻的傳統,基本家家都有水田,但今年農民們種水稻的步調卻不一致了。怎麼個不一致法?柴書記説,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種有機水稻了,那收入確實不一樣。村民劉兆全告訴記者,他家今年種了70多畝有機水稻,價格幾乎是普通水稻的2倍,純收入近6萬塊錢。柴書記還説,一樣是種地,學不學科技,效果就是不一樣,農民們也認這個理兒。如今村裏好多人家都買了電腦,上了寬帶,用來學技術、查信息。

  甘南縣大力推廣水田,讓農民們嘗到了旱澇保收的甜頭。而中興鄉地處丘陵地帶,他們又是如何保障讓農民種好地、多掙錢呢?在中興鄉建設村記者找到了答案。這個村的孫寶林今年種了12畝高粱,僅這12畝地就為他家帶來一萬多元的收入。打開孫寶林自家留用的一袋高粱,記者看到米粒個個飽滿圓潤。孫寶林説:“這是奧雜系列高粱,在咱山區種正好,穩産,抗旱抗澇,比玉米強。”

  擴大高粱、穀子等抗旱、高效雜糧種植面積,就是中興鄉保豐收的破題之策。目前,全鄉有800多戶農民種植雜糧,在種植面積上高粱達到3萬畝、穀子達到7000多畝。今年,僅這兩種作物就為全鄉農民帶來4000萬元收入,實現人均增收1080元。

  正忙於安排科普之冬工作的甘南縣農業局副局長徐耀坤説,甘南縣近幾年一直致力調優種植結構和推廣適用品種,目前全縣水田總面積達到37.6萬畝,雜糧雜豆和馬鈴薯的種植也上了規模,累計新打機電井10506眼,大型農機具發展到1925台套,這些都為徹底改變種植業靠天吃飯的狀況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成為連年奪豐收的關鍵因素。

  據了解,今年甘南縣縣屬地區糧食總産達19.75億斤,打破了去年18.1億斤的紀錄,實現連續三年增産增收。這個縣還被農業部授予“全國糧食生産先進縣”榮譽稱號。

  採訪中,記者又隨同縣農技推廣中心副主任王廷生來到興十四鎮“科普之冬”現場,雖然已到下午3點,正是農民冬季吃“兩頓飯”的時間,可幾處科技信息諮詢臺前依然被圍得嚴實,500余份農業科技資料早已被搶一空。興五村村民高守朋説,他去年在“科普之冬”培訓班上學到了玉米密植技術,今年多掙不少錢,所以來“跟進”,想再多了解點實用性強的招法,今年這個冬天怎麼也得學成半個“農技師”,過個“學習年”。

熱詞:

  • 有機水稻
  • 科技路
  • 甘南縣
  • 高粱
  • 水田
  • 農技師
  • 玉米
  • 抗旱
  • 雜糧
  • 種植面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