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碰撞與交融───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2日 21:4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譚華牧作品《風景》

  重頭戲

  □羊城晚報記者 朱紹傑 實習生 鄧曉

  “這種‘交融與碰撞’,讓我覺得很奇妙”,在譚華牧先生的一幅名為《風景》的畫前,一位在場觀眾這樣對記者説道,“中國畫會有留白,而西方的油畫,是要景物把畫布佈滿。這幅畫採用中國畫的筆法,卻是以油畫的形式錶現。”不同的風格、不同的文化,卻可以在同一張畫布上得到表現。

  從1月7日到27日,“碰撞與交融───早期留洋藝術家作品陳列展”在廣東省美術館展出。本次展覽的早期留洋藝術家的經典作品,是省美術館館藏的一大重點。

  這次畫展展示了大批藝術家出國留學後,畫風漸變的過程。西方畫作的手法與色彩,慢慢地融入了國畫。而國畫的技法,也在西方油畫中得以體現。

  嶺南畫派的代表人物,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以及後來的方人定、黎雄才、楊善深等人,都曾東渡日本兼修西洋與東洋繪畫,他們在保持了傳統中國畫筆墨特色的同時,創造出了色彩鮮艷明亮、水分淋漓、暈染柔和勻凈的現代水墨畫格局,並確立了嶺南畫派“折衷中外,融會古今”的獨特繪畫風貌。

  在中西文化撞擊和交匯的大背景下,一批藝術家,漂洋過海,遠赴歐、美、日等國學習西方繪畫。正是由於這一經歷,使得他們為中國繪畫開闢了新的畫風,中西方藝術,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一次完美的結合。

  他們學成歸國後把西方繪畫理念介紹到國內,也開創了中國現代美術的啟蒙運動。為中國早期油畫等西方藝術的引進,與民族風格的形成和建設,作出了很大的貢獻。

  在這一代留洋藝術家中,除了我們耳熟能詳的徐悲鴻、林風眠等大家外,我們尤須注意他們當中的“失蹤者”。這些人都學有所成,並具有不凡的個人品格,十分值得我們挖掘和重新認識。比如出生於1895年的譚華牧,早年留學日本,歸國後創辦“主潮美術學校”,後在澳門從事美術活動,解放後主動回國,此後默默耕耘,不為世重。他的作品深受後期印象派與野獸派影響,具有簡潔明快的個人風格(如圖所示)。

  像譚華牧這樣的藝術家,還有趙獸、何三峰,以及丁衍庸、陳世潔等,都是值得我們重新檢視的。

  總之,到二沙島廣東美術館去看一次“交融與碰撞───早期留洋藝術家作品陳列展”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活動。

  朱紹傑、鄧曉

熱詞:

  • 藝術家
  • 風景
  • 油畫
  • 後期印象派
  • 嶺南畫派
  • 畫風
  • 碰撞
  • 畫布
  • 傳統中國畫
  • 徐悲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