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高中招生“比例限制”仍須改革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2日 06:2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17日,廣州市教育局公佈了今年中小學招生考試工作的徵求意見稿。對比去年,有兩個變化:其一,省一級普高招收擇校生的比例從往年的25%下降到20%,其他學校招收擇校生比例不變,必須繳納擇校費;其二,繼去年省市屬示範性高中首次面向全市招生後,今年區屬示範性普通高中的招生也可以在提前批面向全市招生,但它們在提前批招生時,招收外區的學生人數佔其招生總計劃的比例上限,從往年的25%下降到15%,也就是説,招生範圍擴大了,但對外區招生人數的限制也在加大。

  不可否認,這些數字變化中透露出一些利好信息。然而當你看到這種數字在充當計劃調節,而非充分反映客觀需求時,你會猛然發覺:原來中國教育的某些方面,仍停留在政府掌控的“計劃經濟”中。不僅跨區域上學要計劃、擇校費多寡要計劃,招生、課本、辦學數量、優質教育資源等等都要計劃,總之無往不在教育行政部門的計劃當中。

  雖然不同學校的招生比例,涉及財政投入機制,但從某種意義説,計劃就意味著限制。限制學位對某些群體的供應量,提供有限的辦學機會,然後限定財政撥款的範圍,打造一定數量的示範性學校……上好學校的機會總是有限的,大家於是你爭我奪,難怪有人疑惑:這是否讓計劃者保有主導利益分配的優勢,滿足了某種權力快感。擇校費這類違背教育法的東西一直屢禁不絕,或許就與某些敲定數字者在把玩利益分配有關。

  上世紀80年代曾有一種主張,即計劃為主、市場為輔。政府主導市場,不要捏死市場這只鳥,也不能讓它亂飛。這種“計劃”的一個後果是:政府主導了利益分配,造成了權力市場化和社會兩極分化。改革開放30多年來,計劃經濟貌似淡出了,然而某些方面的計劃仍然得以繼續,教育計劃經濟則是眾多改革中的一個頑固堡壘。每一個孩子都活在計劃這個籠子中,眼望天空,卻四處受限……

  20年前,鄧小平在南巡之時講過改革不能像小腳女人走路。對於由政府主導經營,但有時卻偏離公立宗旨的教育來説,小打小鬧式的改革一直都是小腳女人走路,怎麼看都不順眼。(作者是民辦教育家)

熱詞:

  • 招生人數
  • 招收擇校生
  • 高中招生
  • 比例上限
  • 計劃經濟
  • 擇校費
  • 學校
  • 優質教育資源
  • 教育行政部門
  • 招生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