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馬成林:一念執著潛心做陶(組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2日 00:2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昆明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我在廢紙上畫出了一個又一個夜晚、在輪盤上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白天”。這就是他藝術之路的真實寫照。他雖個頭矮小,在陶藝界卻是德高望重。他就是自稱為“小泥人”的馬成林。

  馬成林,1954年3月出生於建水縣官廳少數民族聚居區,自幼酷愛民間美術。1974年進美術陶廠工作,從取泥煉泥起學習制陶各項工藝。1975年隨民間藝人向福功學藝,並受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係楊大申教授系統指導,對制陶原理和操作實踐均有研究。1986年與陳紹康共同創作的“倣古檯燈”被中國工藝美術博物館珍藏。2007年馬成林被評為雲南省高級工藝美術師,2009年多件作品入選雲南省博物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圖片展。

  土生土長的他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其文化底蘊深厚,又借鑒西方當代藝術。其作品既傳承古法又極富創新。做陶于馬成林而言,是愉快而自信的過程,是內心情感的釋放和文化的敘述。坯體上時時流露出懷古、寄意、抒懷、言志、寫意人生。他是一個技藝全面的人,集造型、設計、雕塑、書法、繪畫、篆刻、陶藝于一身。在雕刻、彩泥回填、燒成、打磨上都能上手。從泥料的選取,一直到燒窯到打磨拋光他無所不能。他擁有很多燒陶的窯,有氣窯、電窯、和自己設計製作的“土柴窯”。

  馬成林的紫陶作品器型設計頗具特色、造型神來。在繼承了傳統工藝的同時又有創新,在造型上形成了鮮明的個性風格。他將上周青銅文明、古滇國文化、雲南少數民族民俗文化等多姿多彩的豐富文化揉進紫陶。他是一個遊走於民間工匠與學院派之間的陶藝家,對每道工藝工序都有獨到的研究與心得,更值得稱奇的是他把裝飾性繪畫與器型包括燒成後打磨的顏色相結合,不是簡單的生搬硬套,而是形式與內容結合,是文化思想的融合,形神兼備。

  縱觀馬成林的作品,金文、篆書、隸、楷、行、草體,人物、山水、花鳥等題材均能入陶。以線條為主,地域民族性強,結合了西方素描寫生,也源於書法功底的深厚,對彩陶、青銅、岩畫、漆器等傳統圖案的研究借鑒。不僅如此,馬成林還將剪紙與木板年畫的表現形式融進了紫陶。寥寥幾筆、意蘊生動;作品清新質樸,雄健蒼勁,意境高遠。馬成林尤擅在陶上裝飾集詩、書、畫、印、文,無論是書法、繪畫、或是紋飾裝飾,與器型的結合都是自然天成一般,極具有靈動與活力。

  馬成林對紫陶的情之所鐘,持之以恒的執著令人感動。2004年,正值紫陶業低迷,馬成林在自身處境艱難的情況下,毅然成立了建水陶瓷成林藝術研究工作室,教學、研究、交流創作、培養人才,馬成林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到陶上。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創作出了哈尼壺、倣青銅寶塔、彝族單耳尊酒器等經典作品。在泥料的研究、器型的設計,繪畫裝飾和燒成上都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陶就是他的追求與夢想,就是他的全部。“造型是根本;傳統是要求;創新是生命”馬成林一生堅守他的藝術理念。

  記者余結紅攝影報道

熱詞:

  • 馬成林
  • 1986年
  • 1975年
  • 器型
  • 創作
  • 木板年畫
  • 泥料
  • 柴窯
  • 制陶
  • 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