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沒必要放大“恐歸”悲情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1日 23: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京報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如今輿論總喜歡以某某族的説法給人貼標簽:一畢業就結婚的,被稱為畢婚族;上班後經濟上仍依靠家人的,被稱為啃老族;到超市裏揉捏餅乾等食品來宣泄情緒,被稱為捏捏族。而春節臨近,那些為過年回家而煩惱的人們,便成了“恐歸族”,根據民政部中國社會工作協會公佈的一份調查,這類人群竟佔到受訪者的7成。過年本是闔家團聚的喜慶事,怎麼一下子就變成了煩心事呢?

  在這份調查中,當被問及“恐歸”的原因時,有人説是在外面混得不好,回家沒面子;有人説回家人情消費壓力大,撐不起那麼大開銷;有人説假期太短,花在路上的時間多於在家的時間……可以發現,他們“恐”的並不是回家本身,而是回家的代價。而很多媒體也順勢開始在“恐歸”上做文章,集中報道一些回家艱難、害怕回家的情形,一時間“恐歸族”悲情四溢。

  不過,透過“恐歸”的輿論氛圍,我們會發現現實中還上演著另外一種情形。今年春運預計客流總量將達到31.58億人次,比去年增長9.1%,如此強勁的出行需求,使我們很難與“滿街儘是恐歸族”的調查結論聯絡起來。其實,年年恐歸年年歸,回家過年對於國人來説並不僅僅是簡單的成本算計問題,更是一种家的精神寄託。如今,當很多傳統的節日被我們逐步淡忘的時候,惟有春節仍然頑強生存,並成為國人全年裏最重要的活動之一,在春節只有與家人歡聚一堂,似乎才有過年的味道。

  “恐歸”並不是“不歸”,我們完全沒必要將“恐歸”的心態與過年的傳統對立起來。“恐歸”心理的産生,在某種程度上折射出的正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狀。在相對封閉的農業社會時代,歸鄉之苦更多的受到交通方式的束縛,而現在,交通工具的日新月異已極大地拉近了空間上的距離,在短時間內回家已不再是難題。但與此同時,回家過年也被我們附加了太多的功利色彩,似乎只有衣錦才配得上還鄉,這些兀自強加的心理壓力正在稀釋我們對家的感情。的確,經濟發展了,我們兜裏的錢多起來了,但闔家團聚時的年味卻淡了,聚會變成了述職會、攀比會,紅包的厚度在一些人眼中被異化成為評判人生成功與否的標準。

  説到底,炒作“恐歸”實在是有點庸人自擾的味道。回家過年本該是尋找心靈家園的過程,但追名逐利的快感卻在淡化我們對家的觀念。從某種意義上看,這一群人的“恐歸”心態又何嘗不在反映著快速發展的中國在回歸傳統文化家園的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但一段時間以來,我們忽視了文化的意義,而將經濟發展的華麗數據、規模和速度作為評價自己的惟一標準。不論是個人還是國家,精神家園的回歸,在今天都已顯得異常緊要。

  家應該是我們的心靈歸宿,不應當成為心理負擔,輿論更沒必要去放大這種“恐歸”的悲情。固然,“恐歸”心態的確在一些人群中存在,但並不是我們過年氣氛的主流,正所謂近鄉情怯,因為我們有歸家的期待,才會有恐歸的複雜。其實,當我們在為回家而煩惱時,可曾想過,父母希望看到的只是那個活蹦亂跳的你,而不是貌似衣錦還鄉的排場。我們大可以放下不必要的虛榮,還春節一份團圓的感覺。

熱詞:

  • 恐歸
  • 悲情
  • 歸家
  • 恐歸族
  • 沒面子
  • 軟實力
  • 近鄉情怯
  • 過年回家
  • 衣錦
  • 述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