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削減POPs,需破技術瓶頸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21日 03: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對學有機化學的人來説,合成出新物質總是萬分欣喜,可是他們每次都沒有意識到,當年的靈丹妙藥卻成為全球毒藥。”學有機化學出身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余剛每每談起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的歷史,總是很感慨。的確,從DDT到除草劑,這些曾經讓世界驚嘆的“發明”卻在使用多年後給人類帶來了惡果。人類期望亡羊補牢,卻發現事情並不簡單。

  自2001年5月23日簽署《關於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以來,我國在POPs清單調查、技術示範、戰略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從而推動我國POPs履約進入全面攻堅階段。

  幾年前,一位新聞界同行到江蘇省調研一處被POPs污染的場地修復狀況。“污染非常複雜,並非一項技術就能解決問題,一堆的競標方案光篩選就讓當地一頭霧水。而在技術實施方面,我們的施工方甚至不清楚該如何去開挖土方,以防止進一步的污染。”這位同行的感受真實地反映了當前POPs減排的瓶頸──合理可行的技術與實施。

  余剛告訴記者,POPs削減,不是單純的政策問題,如果沒有資金和技術支持,減排只能是空話。

  環境保護部對外合作中心項目五處處長丁瓊説,我國在重點行業二(口惡)英類減排控制、多氯聯苯及其它鹵代POPs廢物處置、POPs污染場地修復、全氟化合物和溴代阻燃劑等新POPs替代等方面面臨著艱巨的履約任務,迫切需要符合中國國情、經濟有效、環境友好的適用技術。

  《斯德哥爾摩公約》規定了資金援助和技術轉移機制,為以較優惠的條件引進關鍵適用技術提供了可能。但是,哪些技術符合國情,哪些是削減與控制的關鍵適用技術,識別篩選的工作不可少。同時,克服技術轉移中的主要障礙,促進技術供需雙方間的交流合作,也需要一個平臺。

  最近,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和中持(北京)環保發展有限公司負責建設和運行的“履行《斯德哥爾摩公約》技術轉移促進中心”日前掛牌。中心將通過與國際上POPs領域的專業機構和知名專家開展廣泛合作實現資源整合,組織開展POPs削減與控制關鍵適用技術的識別與評估、定期發佈POPs削減和控制技術的評估簡報、建設數據庫和互聯網站,在3年內完成兩個以上實際技術轉移的成功案例,探索建立可持續的技術轉移促進長效機制。

  “因為有履約的壓力,我們看到各地對減排技術的需求,希望這樣的平臺能夠有助於打破技術瓶頸,為消除POPs污染盡一份努力。”余剛説。

熱詞:

  • POPs
  • 技術轉移
  • 溴代
  • 技術瓶頸
  • 技術示範
  • 斯德哥爾摩公約
  • 適用技術
  • 減排
  • 技術支持
  • 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