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海水酸化或傷魚腦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9日 0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發現,大氣和海洋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可能對海洋魚類的大腦和中樞神經産生不良作用,使魚類失去各種生存所需的重要能力,包括聽覺、嗅覺、轉向、躲避天敵等。

  損害能力

  澳大利亞政府資助的“卓越珊瑚礁研究中心”菲利普 芒迪教授帶領研究小組,在海水中溶入高濃度二氧化碳,令海水酸化,然後測試幼年小丑魚和珊瑚魚在天敵魚類面前的表現。

  研究人員發現,幼年小丑魚和珊瑚魚在這樣的海水環境中受影響頗大。法新社16日援引芒迪的話報道:“我們的研究顯示,幼年魚的嗅覺遭水中高濃度二氧化碳損傷,意味著它們……難以察覺天敵魚類的氣味。”

  研究小組隨後檢查魚類聽覺是否受損。魚類借助聽覺,夜間可以找到供棲息的暗礁,白天避開暗礁。芒迪説:“答案是確實受損。它們發生混亂,白天無法避開暗礁,容易成為天敵的食物。”

  魚類天生對某一方向有偏好,喜歡只朝一個方向轉,就像有人慣用左手,有人慣用右手一樣。研究結果顯示,幼年魚在高二氧化碳濃度的海水中未表現出轉向偏好,移入普通海水片刻後表現出明顯偏好,只朝一個方向轉。

  威脅生存

  研究人員在由《自然-氣候變化》16日發表的報告中寫道,海水中高濃度二氧化碳可能不僅損傷魚類的個別感官,而且影響它們整個中樞神經系統和大腦。

  報告説,這項研究的重要之處在於發現了高二氧化碳濃度的海水可能使魚類的神經傳遞素功能紊亂,這一變化直接威脅魚類生存。

  “我們發現,高二氧化碳濃度的海水可直接干預魚類神經傳遞素的功能,使魚類的感知和運動功能衰退,可能對海洋生物構成先前所不知道的直接威脅,”芒迪説。

  他説,每年全球大約23億噸二氧化碳最終溶入海水,而且這一數值仍在走高。二氧化碳溶入海水後多年不會分解,致使海水中二氧化碳濃度正不斷增加,改變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海洋環境。

  有待深入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西北水産學中心神經生物學家安德魯 迪特曼對這項研究表示讚賞。他説:“這些結果相當吸引人。”

  迪特曼説,這項新發現可能解釋生活在酸化水中的魚類為何發生一些奇怪的知覺變化,譬如,為何天敵的可怕氣味突然變得有吸引力。

  他説,不過,研究人員需要進一步研究高二氧化碳濃度海水中魚類細胞發生的變化,而不僅僅是行為變化。(黃敏)

熱詞:

  • 海水
  • 酸化
  • 魚腦
  • 研究人員
  • 高二氧化碳
  • 研究小組
  • 自然-氣候變化
  • 二氧化碳濃度
  • 神經傳遞素
  • 小丑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