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書從疑處翻成悟(讀書管見)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8日 19: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清人鄭板橋説:“書從疑處翻成悟”,強調讀書有“疑”,方能有“悟”,由“疑”到“悟”就是進步,就是讀書的理想境界。李贄則從反面指出:“學人不疑,是謂大病”。所謂“質疑”,就是切莫迷信書本,要能從書中發現問題,要帶著思考去讀書。

  大凡學有所成者都善於從“疑”到“悟”。1589年,25歲的伽利略對亞裏士多德的一個理論提出懷疑。該理論斷定:如果把兩件物體從空中扔下,必定重者先落地,輕者後落地。伽利略卻認為不管是輕還是重,它們從高空落下時,都同時落地。當時,亞氏的理論被奉為金科玉律,自然無人相信伽利略的話;於是,他在比薩斜塔上進行一次實驗,結果證明物體從空中自由落下時不管輕重,都同時落地。亞氏的理論就這樣被這個初生牛犢的所悟給推翻了。地質學家李四光對當年地質學界普遍流行的“中國貧油論”大膽質疑,提出自己獨創性的地質構造理論並付諸實踐,終於從根本上摘掉了我國“貧油”的帽子,為我國石油工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他曾對學生説:“不懷疑就不能見真理。”如此讀書貴疑之舉,摒棄的是盲從和輕信,確立的是獨立人格和理性思維,得到的將是認識的飛躍。

  鄧小平説:肯動腦筋、肯想問題的人愈多,對我們的事業就愈有利。民族的復興、國家的進步,離不開那些肯動腦筋、勇於創新的人。可見,動腦筋的“悟”是手段而非目的,其目的在於通過“悟”去鑒別書中的對錯、真偽,然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主張,進而對科學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貢獻。要達到此目的,就要讀活書,活讀書,要像明人鹿善繼所説的那樣:讀有字書,卻要識沒字理。魯迅更一語中的:“專讀書也有弊病,所以必須與現實社會接觸,使所讀的書活起來。”

  在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例子。小學語文課本中曾有一篇名為《田忌賽馬》的課文,寫田忌在與齊威王按照常規賽馬失敗後,遇到孫臏。孫臏對田忌説:“從剛才的情形看,齊威王的馬比你的馬快不了多少呀。”有位讀者從中發現疑點:齊威王中的“威”字是後人在他死後追加的謚號,賽馬時齊王正和田忌比賽,孫臏怎麼知道他死後的稱號呢?這顯然是一處“硬傷”,是個常識性錯誤。像這樣聯絡生活實際和社會實踐去讀,去悟,就能如陽光碟機霧般使自己從細節中發現疑點,對書中可疑之處來個“每事問”,這對我們把書讀懂、讀通,將大有裨益。

熱詞:

  • 貧油
  • 孫臏
  • 齊威王
  • 伽利略
  • 管見
  • 硬傷
  • 田忌賽馬
  • 小學語文課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