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讓流浪者的回家路再平坦些(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8日 16:0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志願者慰問流浪者,並勸其接受救助。 市救助站供圖

  引題題一題二

  本報訊 (記者 陳波)昨晚9點,農曆小年,離春節僅有一週。市救助站工作人員和數十名志願者,再一次來到流浪者喜歡聚集的菜園壩、臨江門、朝天門,帶給他們新年的愛心禮包,希望能夠送他們回家歡度春節。然而,寒冷的冬夜之後,僅有兩人願意讓救助站送自己回家。家,在流浪者的心中,難道真的如此淡漠?回家的路,究竟有多遙遠?

  回家遙不可及

  “走吧,到救助站洗個澡換身衣服,我們送你回家。”寒風中的菜園壩火車站,旅人來去匆匆,一群身著紅衣的志願者出現在廣場角落,對著蜷縮在破爛被褥中的流浪者,發出誠摯的邀請。

  很遺憾,除了或淡淡或激動的一聲“謝謝”,幾乎沒有人響應這份誠摯。反復勸説未果,志願者們只有留下了一個個紅燦燦鼓鼓囊囊的愛心禮包。那裏面,裝著一件厚厚的棉大衣、兩桶方便麵和一大袋麵包。

  “為什麼不願意他們送你回家?你不想家麼?”人群遠去,記者坐在流浪者曾慶華單薄而破爛的被單上輕聲地問。

  “家?我沒有家。”曾慶華的聲音更輕,説完最後一個字,一直埋著的頭猛地抬起望向燈火燦爛的遠方,臉上,卻是肆意流淌的淚水。

  曾慶華,四川人,來渝9年,自稱只流浪了幾個月。但深凹的眼眶、枯瘦的身體以及除了兩張破爛被單身無長物的現實,深深出賣了他。

  記者遞過去的幾支煙,終於起了作用,他開始選擇性地講述自己的過往。他在家行七,上有6個姊妹,9年前來渝打工,遭遇了一些自己難以承受的變故後,主動選擇了流浪。然而,他對自己的流浪史諱莫如深。

  “我們這些人,要麼是被迫離開家鄉,要麼是不敢回家,要麼是根本沒有家。給我一張火車票,我們都不知道去哪。”一直試圖以智商有問題掩飾自己的曾慶華,扔下一句意味深長的話後,再不言語。

  歸途難在心結

  “今年,我們只勸回了兩個願意到救助站的……”晚上11點,負責統計的市救助站工作人員語氣複雜。

  去年的這個時候,記者同樣在現場,那一次,僅有1人隨著志願者回到了救助站。

  流浪已經成為一個社會問題,提供短時吃住的簡單救助,或者送其回家,正在日益複雜的社會變革中,漸漸失去原有的作用。

  “成年人的流浪成因太過複雜,絕非救助站一個單位所能解決。”一位工作人員坦言。

  記者調查發現,流浪人員多數都有著曲折的身世和不幸的遭遇,生活的艱辛磨礪,已使他們失去了積極生活的勇氣。他們中的很多人除了身體上的病痛外,往往還有著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

  流浪者日常的話題包羅萬象,但“家”卻是一個絕不觸碰的選項,這種無助的逃避感,往往隨著萬家團圓的節日來臨,變得更加敏感。

  “有關部門能否考慮將救助站的物質救助,與心理救助結合起來?”一位社會心理學家建言。在他看來,現代社會的流浪成因,早已與以往因為求溫飽而流浪決然不同。不解決流浪者的心理問題,任何形式的救助都容易流於表面。

熱詞:

  • 流浪者
  • 救助站
  • 送你回家
  • 禮包
  • 選項
  • 心理問題
  • 心理疾病
  • 走吧
  • 臨江門
  • 輕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