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河南博物院12年“復活”70首華夏古樂[圖]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8日 07: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河南頻道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華夏古樂團在演奏《鹿鳴》

充滿詩情畫意的詩詞吟唱《關雎》

  新華網河南頻道1月16日訊 大河網-河南日報報道:琴瑟聲聲,古鐘鏗鏘。1月15日,河南博物院華夏古樂團的排練廳一派繁忙景象,所有演奏員都在為新春演奏會排練。

  作為目前我國唯一的演奏華夏古樂的職業樂團,這支隊伍已走過了12個春秋。30歲的樂團副團長霍錕對記者説:“12年來,我們越來越沒有週末概念。需要我們做的事情還很多。”

  不離不棄因為愛

  新建的華夏古樂音樂廳環境優雅,設備完善。河南博物院副院長、華夏古樂團團長李宏説,樂團已度過最艱難的時期,現在條件好了,大家動力更足了。

  這個樂團平均每年演出600余場,接待觀眾近5萬人次,基本上都是公益演出。李宏説,樂團成員以省內專業院校畢業生為主,他們在技巧方面很過硬,但對古樂的理解需要時間。通過傳幫帶和專業老師授課的方式,他們逐漸熟悉了古樂的內涵,對傳統文化的理解也加深了。他欣慰地説:“因為對傳統文化的熱愛,無論再苦再難,樂團成立至今幾乎無人離開。”

  正是這份熱愛,讓這個樂團迅速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古樂演奏團體。除了在中原文化港澳行、上海世博會等重大活動中演出外,他們還在國家大劇院舉辦了“河南音樂文物專題展覽暨演出”,開了博物館界精品劇目走進國家大劇院的先河。

  李宏説,華夏古樂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産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華夏文化的重要傳承創新區,探索“華夏正聲”是我們的責任。華夏古樂不僅帶給中國和世界一個文化記憶,更重要的是帶來了中華文化的創新和發展。華夏古樂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決定了它不是短期行為,而是具有不朽生命力的長期事業。

  孜孜以求為傳承

  “除了演奏,古樂團還有別的工作?”

  面對記者的疑問,霍錕從抽屜深處拿出了一支淡黃色的骨笛。“這是距今七八千年的賈湖骨笛的複製品,它被譽為中華音樂文明之源。除了演奏,對我省音樂文物的研究和復原,也是我們的工作之一。”他説。

  據介紹,該樂團成立後,嚴格以中原地區出土文物為依據,複製了如王孫誥編鐘、虎座鳳鼓、舞陽骨笛、漆繪綿瑟、灰陶塤、石排簫等在內的一整套體現華夏音樂早期形態的古制樂器,基本保存了傳統音樂中“金、石、土、革、絲、木、匏、竹”的“八音”配置。此外,他們還對古樂經典曲目、歷代服飾進行了研究和復原。該樂團藝術總監、省藝術研究院院長方可傑説,樂團已經復排了從遠古時期直到漢唐時期的近70首古樂,其中《遠古的迴響》《神人暢》等都是最新編譯的。

  “古樂演員們利用中原古老音樂文物,將一批精妙的華夏古曲生動地展示於世人面前,這種穿越時空的‘對話’真的很美。中原大地的古代音樂文化薪火已相傳幾千年,我們深感責任重大。”霍錕説。

熱詞:

  • 古樂
  • 河南博物院
  • 復活
  • 石排簫
  • 王孫誥編鐘
  • 傳承創新
  • 華夏文化
  • 關雎
  • 鹿鳴
  • 大河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