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農民畫,傳統手藝搭乘“市場快車”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7日 07:3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往事】“二牛相鬥、狗吠鳥飛、過年曬面……一幅幅精美的工藝品挂進農家堂屋、機關學校;千米長的農民街上,全是農民畫展牌”。5年前的春節前夕,本報記者蔡志明走進全國著名的農民畫之鄉淮安楚州區博裏鎮,以《見識淮安博裏農民的“文化年貨”》為題,對這一鮮活的鄉土奇葩進行了報道。5年過去了,農民畫還像當年那樣受人們喜歡嗎?11日,記者重訪博裏。

  【新聞】再次走進博裏,記者強烈地感受到,農民的筆端依舊熱情而奔放。但在濃郁的鄉土氣息包裹之中,市場的“種子”開始破土,這讓這裡的農民畫充滿了濃濃的新意與張力。

  五年前行走在博裏,從機關到學校再到農家堂屋,全是農民畫。五年後,滿眼全是畫的場景已不復存在。畫鄉的人不愛畫了?博裏農民畫創始人朱震國把我們領到一棟四層大樓前指著説,我們最好的畫、最好的畫家都在這裡呢!

  “由於資金和機制原因,多次走出國門、走進明信片、電話磁卡的博裏農民畫,前幾年轉入低潮。老骨幹帶著鋪蓋卷外出打工,而年輕人壓根不願畫,不要説發展了,是否傳得下來都成問題了。”朱震國説。

  “不能讓老手藝斷在我們手上”。當地政府、文化主管部門果斷出手,與市場接軌,引進翔宇教育集團聯合開發農民畫。而眼前的建築,就是翔宇集團投資500萬元新建的農民畫院大樓。

  走進畫院大樓,博裏農民畫院、畫藝館的牌子醒目地挂著。在一間間寬敞明亮的畫室裏,幾十位農民畫師正在揮毫創作,他們都是簽約畫師。沈仕清正在精心修改他的作品《龍騰盛世》,5年前採訪他時,他剛從外地打工回來。作為1980年10月成立的博裏農民畫創作組的第一批成員,沈仕清30多年前就曾拿過全省全國大獎,“但拿了獎不抵吃、不抵喝”,後來他一直在外打工。畫院成立後給他開出了1500元月薪,讓他成為畫院的簽約畫師。終於有了舞臺的他,“現在每個月的任務是創作三幅新畫和複製一些舊作,既能養活自己又能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

  在資本的推動下,越來越多的農民畫作者又重新拿起筆,走進這棟大樓。與過去不同的是,他們不再是一家一戶式的單打獨鬥,而是像白領一樣在這棟大樓裏集體交流、構思和研究,走智慧型創作之路。

  在二樓農民畫展覽館,記者見到了正在忙著布展的畫院副院長潘宇。原先是“泥腿子”的他,成為簽約畫師後創作激情高漲,一直保持高産高質態勢,在全國和省裏拿了多個大獎,被破格錄用為博裏鎮文化站站長。“是農民畫改變了我的命運”,潘宇笑著説,在他的影響下,他的家人也愛上了農民畫,“連去年5月份剛進門的媳婦也跟著婆婆學刺繡。”

  “投資建畫藝館,成立農民畫院,就是要嘗試用市場手段對傳統工藝進行搶救性發掘和拓展,”翔宇教育集團負責人王玉芬女士如是説。領帶、紗巾、手機套……在農民畫院,畫師們開發出的系列民間美術工藝品、禮品挂滿墻壁,在市場上很走俏。傳統手藝與資本攜手,走出了一條産業化發展新路。

  小豬鬧春、秋收曬糧、牧牛放羊,五年前農民的筆下風趣詼諧。五年後色彩鮮艷的小轎車、排隊領取養老金、坐公交進城,這些嶄新的形象都被農民收納入畫。朱震國説,作為精神和物質生活的折射,畫作主題的“轉身”,反映出農民生活從溫飽到逐步小康的時代大轉折。

  本報通訊員 談 天 朱天羽

  本報記者 蔡志明

熱詞:

  • 博裏農民畫
  • 畫院
  • 1980年
  • 畫師
  • 手藝
  • 創作
  • 龍騰盛世
  • 種子
  • 翔宇教育集團
  • 博裏鎮
  • 搜索更多博裏農民畫 畫院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