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這些年拆掉的老建築太多了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7日 03:4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記者採訪時,多位學者均表示,中國城市特色的日漸喪失,和對歷史建築、老建築的保護不力有關。

  汪洋在該次會議上説:一次去外省某古城考察,大讚對方有遠見,保護得好。對方卻無奈地表示,那是因為沒錢去拆,所以古城才得以保存。“拆是GDP,建也是GDP,我希望2011年的建築100年後還在。”

  廣州這些年拆掉的老建築太多了!

  去年的廣州西湖路騎樓街,一個個碩大的“拆”字噴在臨街墻上,頗觸目驚心。此前,在廣州“瀝滘站———一個正在消失的坐標係”公益展,有人告訴記者:“這裡原有31座古祠堂,如今拆得只剩下12座了!”

  2008年,羊城晚報曾盤點過“廣州歷史文化非正常死亡”名錄:原來的廣州體育館,被炸掉了;廣州最老火車站舊址上,變成了高樓;海關驗貨碼頭徹底消失了;南海學宮被拆除,造了一面倣墻;春睡畫院拆建變成“空中樓閣”;中山四、五路的騎樓似乎都沒了;黃家祠的位置變成小區活動的小公園;原大新小學被拆後,建得很高很“現代”……廣州有一位叫李瑞然的老人,也許是見證廣州拆遷最多並留下最真實最詳盡記錄的人。從1993年起,李瑞然專門拍攝廣州即將消失的城市風貌。這期間,正是廣州歷史上改造規模最大的時期之一。“我與鉤機賽跑”是李瑞然老人的志願,也是他的現狀。小谷圍13條村,他去了30多次。

  重達35公斤的《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每一卷後面都首次增加了“已經湮沒的重要史跡一覽表”。“已經湮沒的重要史跡”總計400項左右。造成湮沒的很致命一個因素是“建設”。白雲山明代所建的濂泉寺,毀於抗日戰爭時,殘跡依稀可辨,20世紀80年代尚有鮑姑井舊跡,20世紀90年代末附近建高架路後便殘跡無存了。荔灣區的黃氏宗祠,清代中葉建,1993年8月公佈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竟“被某建築單位誤拆”……

  羊城網創辦人、廣州本土文化保育運動推動者小勞對羊城晚報記者説:廣州的歷史建築究竟消失了多少?這個我們沒有做過具體的統計,但用“不計其數”來形容亦不為過。我們在2010年就曾製作短片《南國淚珠》呼喚各界對城市大拆大建現象的關注。

熱詞:

  • 老建築
  • 鮑姑
  • 現代
  • 建設
  • 廣州歷史
  • 歷史建築
  • 史跡
  • 騎樓
  • 古城
  • 廣州市文物普查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