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走基層:千里岩海洋環境監測站見聞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7日 01:56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華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新華網青島1月15日電(記者 張旭東)千里岩是黃海中部的一座無居民孤島,島上全是岩石,除雜草外,僅有耐寒、耐旱且根係發達的“耐冬花”生長。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千里岩海洋環境監測站就設在這裡,它是我國基本發報臺站之一,需要每年365天、每天24小時,定時測量海水溫度、鹽度、海浪以及當地氣溫、濕度、氣壓、風速和風力等。

  9名觀測員每年有5個月至6個月輪流在島上值班,他們克服艱苦的生活環境,按時、準確地發出海洋環境信息,就如“耐冬花”一樣傲雪綻放。

  13日上午,記者隨“中國海監22”船,耗時約4個小時,從青島駛往50余海裏之外的千里岩,現場感受到海洋環境觀測員的工作和生活。此次出海是為千里岩海洋環境監測站觀測員換班並補給生活和辦公物品。

  當船靠近碼頭時,張世江、姜文凱和張開嶺3名海洋環境觀測員已經從山頂衝到碼頭,準備給補給船挂纜,臉上洋溢著幸福的微笑。千里岩沒有淡水,岩石上更不能生長植物,海洋環境觀測員的所有生活和工作用品都需通過船隻補給。但是碼頭狹小,有時候船靠兩個小時靠不上,只能原路返回。

  “冬天還好,夏天時間長蔬菜就爛了,遇到大風大浪,六七十天船來不了,我們就沒有吃的了。放點鹹鹽到水裏就喝,我們叫‘玻璃湯’,最後甚至連鹽都沒了,只好弄些野菜、海菜充饑。”站長張世江告訴記者。

  由於監測站站部設在山頂,距離70余米,所有生活補給都需要一件件搬上去。記者搬了兩箱麵食上去感覺已經背上出汗,有時就兩三個人,每次幾千斤補給和辦公用品要搬三四個小時。

  到了山頂,記者看到站部是一個二層小樓,屋外有兩條狗。“小樓是2007年才搬進來的,我們原來住平房,太潮濕地上都長青苔,被子能捏出水來。”副站長張炳仁告訴記者,“最難熬的季節是夏季,不僅溫度高、潮濕,千里岩‘三寶’更是盛行。‘三寶’就是蚊子、蒼蠅和小咬,島上蒼蠅都咬人。花露水和殺蟲劑根本不起作用,沒辦法就只能讓它們咬。現在好像我們都有抗體了,原來還起水泡,現在就一個紅點。”

  姜文凱帶著記者去看了驗潮井和鹽溫井,這是海邊兩個戴有“紅帽子”的小房子,裏面擺放了眾多的試劑瓶和儀器。“我們每天8點、14點和20點下來測水溫,看潮位儀器是否正常,再採集水樣回去測量鹽度,準時發報。遇到大浪天,我們都用繩子綁著自己幹這些活,萬一一個大浪打上來我們就沒了。”姜文凱説。

  工程師郭棟對記者説:“你見過成龍電影裏大風把臉都吹成了紙一樣的鏡頭吧,我有一次遇到颱風天下去幹活,出門臉就被吹成那樣了。但是我們是國家基本發報站,到點就是下刀子都得去。”

  張世江是17年的老站長,在孤島上已經工作了36年。今年56歲的他回顧三十餘年的海島生活,説道:“我們這份工作就是要忍受寂寞和克服艱苦的條件,我們不幹還總得有人來幹。”

  張開嶺是一位55歲的老同志,1997年開始到千里岩工作,母親去世後海上正遇颱風,船無法到島上來,他回家時母親已經去世一個多月。“母親養育我這麼大,但是臨終之前都沒能到身邊,實在是愧對她老人家。”張開嶺説。

  監測員鄒青斌對記者説:“其實在島上時間長了也有樂趣,晚上在屋頂能看到滿天的繁星,這是城市裏看不到的。如果你盯著看,星星會離你越來越近,越來越近。”

  (來源:新華網)

熱詞:

  • 千里岩
  • 海洋環境
  • 監測站
  • 試劑瓶
  • 山頂
  • 基層
  • 紅帽子
  • 冬花
  • 鹽度
  • 岩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