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武平文博園:客家祖地文化聖殿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6日 04:1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東南網-福建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閩西山區純客家縣武平城西馬頭山上,一座氣勢恢弘的漢唐風格建築拔地而起,這就是如今到武平必去的新景點文博園。管理處處長修琦生説,文博園由多個展館組成,展品奇特見長,開園1年多來每天遊客不斷,已吸引觀眾近40萬人次,並日益成為閩粵贛邊文化寶庫,成為武平對外交流的中心、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000多件文物:

  輝映客史天空

  進入新世紀,武平悄然走向崛起,在創造“武平經濟奇跡”的同時,大力實施“海西文化品牌培育”工程。武平文博園應運而生。

  文博園內設武平歷史博物館等5個館,每個館既獨立成館,又有機統一。其中武平歷史博物館全面展現了武平深厚的古代文明;劉亞樓將軍紀念館通過各類文物、電子影像,展現空軍之父劉亞樓南征北戰、叱吒風雲的光輝一生;中央蘇區(武平)紀念館生動再現毛澤東、朱德、陳毅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在武平生活、戰鬥的足跡;情緣館記錄了各級領導對武平的關懷,以及武平鄉賢心繫桑梓的情懷。這個用1000多件文物還原武平客家篳路藍縷的神聖殿堂,就這樣悄然聳立在閩粵贛邊。

  近40萬觀眾:

  觸摸客家“精魂”

  文博園開園後,根據現代博物館功能要求,增設了報告廳、影視廳、多媒體展示室等大量輔助設施;在陳展手段上改變了舊館陳列形式落後呆板的狀況 ,大量運用聲、光、電等現代化展覽手段和豐富的表現形式;特別是採用大框架和立體版面來集中宣傳、展示武平客家歷史的大量珍貴文物、圖片和資料,形成了濃厚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據了解,文博園開園以來的1年半裏,已接納了來自中央省市各級領導、離退休幹部、幹部職工、中小學生及社會各界人士近40萬人,前來瞻仰文物,緬懷歷史。

  結合參觀瞻仰文博園展館,武平縣適時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活動在青少年中開展“弘揚長征精神、祖國在我心中”、“紅旗下的蘇區縣”、“暑期體驗紅色經典”等系列主題活動,從而讓愛國主義種子深深紮根于孩子們幼小的心靈。

  10多批臺胞“回訪”:

  豐富海峽客家內涵

  多年來,旅臺同胞與武平縣,開展了諸如牽手定光古佛、尋根祭祖等活動,使兩岸文化交流更加密切。

  牽手“文博園”,共建“情緣館”,成為武平縣充分挖掘合作潛力、拓展交流領域,不斷豐富海峽客家內涵的一個創舉。

  武平縣于去年3月上旬組成農業考察團前往台灣交流。其間,該縣文博園引起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先生的興趣,他欣然提筆為“海峽兩岸客家藝術館”題寫館名。中華海峽兩岸客家文經交流協會理事長饒穎奇先生不僅為“情緣館”題詞,還當場動員台灣的收藏家、書畫藝術家捐贈作品支持文博園建設。武平縣先後與台灣兩岸和平文化藝術聯盟等3家協會締結友好合作關係,並與台灣14個單位、團體約定“回訪”武平,從去年3月份起,陸續有台灣海峽兩岸合作發展基金會彰化定光佛宗教文化參訪團、台灣獅子會考察觀光團、台灣大葉大學參訪團等團體先後按約“回訪”武平。

  本報記者 謝逸溪 黃如飛 通訊員 鐘茂富

熱詞:

  • 文博園
  • 客家祖地
  • 文化品牌
  • 聖殿
  • 回訪
  • 武平縣
  • 精魂
  • 情緣館
  • 閩粵贛邊
  • 劉亞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