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埃德爾森:女權藝術運動界“女神”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6日 02:2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廣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埃德爾森作品

埃德爾森作品

埃德爾森年輕時

  最有名的作品“女神”系列親自裸身拍照,再造出反叛新形象

  近日,79歲的美國女藝術家瑪麗 貝絲 埃德爾森的個展同時在巴黎和紐約兩個城市的畫廊展出。從上世紀70年代起,埃德爾森就作為美國女權主義藝術運動的先驅活躍在歐美藝術界。她的作品一直堅持不懈地探索著女性的社會地位,挑戰著男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文字:呂雲

  展覽作品主角是一個

  剪掉丈夫男根的女性

  埃德爾森在紐約、巴黎兩地的個展主題為“在地獄中燃燒”,都是基於一個叫羅麗娜 博比特的女性的創作。上世紀90年代,羅麗娜 博比特案在美國轟動一時。博比特因不滿丈夫的婚內強姦,趁晚上丈夫睡著,用一把餐刀切下了他的陽具。博比特後因被證實患有間歇性精神病而被宣告無罪。她被一些女權主義者看做是勇敢反抗男權的女性代表。

  在巴黎Balice Hertling畫廊的展覽中,埃德爾森將博比特轉變成了一系列女神與傳説人物的混合體,如變成充滿毀滅性的印度女神卡莉。在紐約Lewis畫廊的展覽也有博比特的畫像,但更多地呈現了一個令人不安的神話世界:如波提切利畫筆下的維納斯、博比特以及其他女性的臉龐被拼貼或嫁接在魔幻的動物形體上。有媒體評論稱,整個展覽表現出“精神錯亂、惡魔般駭人的慘狀”。

  通過作品捍衛女性尊嚴

  近年將視角投向好萊塢女星

  1933年,埃德爾森出生於印第安納州的東芝加哥,母親是當地土著,父親是瑞典移民的後代。東芝加哥是一個多元社區,她的父母都是社區的積極分子。埃德爾森的藝術創造力和在爭取社會權益方面的活躍性都跟父母的影響不無關係。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作為一個年輕藝術家,埃德爾森處處感受到社會對女性的歧視,一向都關注社會權益的她慢慢轉變成一個女權主義者,通過自己的作品捍衛著女性的尊嚴,並對男性主導的社會表達自己的諷刺和抗議。

  1972年,埃德爾森對達 芬奇名畫《最後的晚餐》進行了拼貼複製,她將耶穌基督和其門徒的頭像換成當時有名的女性藝術家的頭像,這一新作品問世後迅速成為女權主義藝術運動的代表作。

  埃德爾森最有名的作品是“女神”系列。埃德爾森本人裸身擺出女神般或充滿神秘或儀式化的姿勢進行拍照,然後再對照片進行繪畫加工或者拼貼,從而創造出一種新的反叛形象。

  近年來,埃德爾森繼續對女性形象進行剪貼或再創造,不過她開始將視角投向好萊塢女明星瑪麗蓮 夢露、朱迪 加蘭德等的電影形象。

熱詞:

  • 埃德爾森
  • 女神
  • 東芝加哥
  • 1933年
  • 美國女權主義
  • 女權主義者
  • 作品
  • 博比特
  • 最後的晚餐
  • 拼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