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息烽縣小寨壩鄉親:工業園區帶來的新生活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5日 16:4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金黔在線-貴州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年關將近,1月8日一大早,息烽縣小寨壩南山安置小區的陸芝群就起床了。“昨天電話訂購的大批年貨今天要送來,得抓時間把店裏收拾下。”幾年來,利用自家臨街100多平方米的門面,陸芝群創辦了副食品超市,在她的精心打理下,生意做得有聲有色。

  “要不是趕上鎮裏建工廠的時機,哪有今天的變化,更不可能經營超市了。”陸芝群邊整理貨架上的物品,邊與記者拉家常。10年前,她與丈夫聶培平住在距離鎮上兩公里遠的高家壩村桶一組,靠經營幾畝地和打零工維持一家人的生計。

  2002年,息烽磷化工基地擴建,高家壩村桶一、桶二組上百戶村民成為搬遷戶。當時,一些村民怕失去土地後沒有生計來源不想拆遷。

  “統一規劃新建住房,配套補助門面,有技術特長的優先安置在廠裏上班……”當地政府和企業反復宣傳動員,看到了發展希望的村民主動搬離了故土,用實際行動支持廠區建設。

  “比起前些年種地、打零工,收入至少增加了5倍還多。”陸芝群告訴記者,丈夫聶培平在廠裏當保安,每月也有固定收入。

  高家壩村豐岩組村民陳學倫,以前住在途經流長鄉的公路邊。“路邊汽車噪聲大,加之來往車輛掀起的灰塵,太難打掃衛生了。”利用搬遷補償費用,陳學倫在縣城新買了住房,“不擔心屋內灰塵多,睡覺也少了汽車喇叭聲吵。”如今,陳學倫三個兒子也在廠區建設工地上專門從事運輸。

  小寨壩鎮黑神廟社區的袁先群,10年前,與丈夫李國富住的是僅60平方米的木板房,日子過得緊巴巴的。“李國富在廠裏上班,每個月2000多元的工資,這個鞋店收入不少。”2002年廠區建設,徵用了袁先群的住房和耕地。眼下,告別木板房的袁先群,不僅擁有了三層小洋樓,還用一樓的兩個店舖專營各類品牌男女鞋子,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村裏建起了工廠,村民改行當了工人。無論是收入還是居住環境,均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大變化。”已53歲的小寨壩鎮黑神廟社區主任呂仕芬,見證了工業經濟領跑今天幸福生活的全過程。

  從上世紀80年代起,住鎮上的呂仕芬率先從事個體經營。“那些年,任憑怎麼精打細算,腰包就是鼓不起來。”呂仕芬分析認為,鎮上人流量少,村民無經濟來源,是生意難做的根本原因。

  隨著上世紀90年代息烽重鈣廠落戶小寨壩鎮,到今天超過8平方公里的磷煤化工工業園區建設,鎮上的居住人口從幾千人增加到超過兩萬人。“人流量增大了,村民的包裏有錢了,生意也好做了。”呂仕芬告訴記者,她家以前的耕地上全建起了廠房,原來的住房變成廠區公園。而她也因此獲賠了100多平方米兩個門面和300平方米的4層標準安置房。

  “更為可喜的是,村民幸福指數大大提高了。”呂仕芬説,僅黑神廟社區就有1000多人在家門口的廠裏上班,有30多戶從事個體運輸,有近百戶創辦了農家超市、服裝店、摩托車修理店等。

熱詞:

  • 村民
  • 工業園區建設
  • 小寨
  • 息烽縣
  • 住房
  • 神廟
  • 壩鎮
  • 家壩村
  • 木板房
  • 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