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南鑼鼓巷的王老師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5日 14:3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深圳特區報 高 雅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高 雅

  從熙熙攘攘的南鑼鼓巷,碰著東棉花衚同右轉,便是鼎鼎大名的中央戲劇學院。一路行至某條小衚同左拐進去,便是蓬蒿劇場了。蓬蒿劇場由一個小四合院改造而來,咖啡館工作室化粧間圍繞著僅僅八十六座的黑盒子劇場。這裡群賢畢至,少長雲集。上演過多少的悲喜交加,振聾發聵,人癡迷於此落淚於此,平常人也好,話劇界名角也罷,都對這個小劇場的魔力欲罷不能。

  在這個小小的劇場裏,演員的表情清晰可見,他們把自己的情緒投注到戲中人的命運裏,不用麥克,不用華服,不用多餘的裝飾,只是簡簡單單地演繹就好。觀眾的掌聲和淚水不過是幾步路的距離,可以真實地站在他們面前,把自己交付出去。藍天野來過這裡,濮存昕來過這裡,《哥本哈根》來了,《動物園的故事》來了,《尋找劇作家》來了。也許那些“戲瘋子”一生最執著的並不是虛名,而是一個純粹與觀眾共同感動的機會。

  蓬蒿的魔力在哪?盡在這個視戲如命的理想者王翔,首都戲劇圈人稱王老師的身上。牙醫王老師從加拿大回國後,除了開了三家診所之外,最重要的事業是開了這個小劇場,然後每年幾十萬地往裏面貼錢。

  於是幾乎所有第一次見王老師的人,都會問一個問題,“為什麼放著好好的牙醫不做,跑來做吃力不討好的小劇場?”

  我也未能免俗。

  北京的冬天已經走到最成熟的時候了,呼嘯的北風夾帶著乾燥,從蓬蒿劇場咖啡館各個門縫裏尋找可以侵襲的空隙。小小的咖啡館只坐著幾桌藝術青年,有的在安安靜靜地看劇本,有的熱烈地討論著自己演藝生涯的大好前景,年輕的臉被理想點得通紅。我坐在王老師對面,問出這個我知道俗不可耐,但是忍不住好奇的問題。剛從特拉維夫戲劇節回來的王老師一臉疲憊,一口不停地抽著煙,手邊還放著濃到快凝固的espresso,現在已經是晚上十點。我們聊完之後,他還要開會討論第三屆南鑼鼓巷戲劇節的籌備事宜。

  我以為他會回答自己一路的心路歷程,邏輯關係,關鍵事件。結果他開口跟我講馬斯洛的類本能,講生命的意義,講貧乏的可怕,講靈魂的詩意。醫生的本能使他洞悉人體的反應,人這種被植物神經支配的動物,只有被那些快樂的、轉瞬即逝的高峰體驗刺激,才能分泌出多巴胺,才能找尋到自己生命的終極意義。有些人被物質刺激,有些人被成就刺激,也有些人被戲劇刺激。把《哥本哈根》看過一百多遍的王老師,開個小劇場,其實真的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

  從蓬蒿劇場走出來,濮存昕捐的燈箱閃著冷藍的光,指引我走回現實的喧鬧中去。與戲劇相關的人,總像活在夢裏,那可真是種幸福。觀眾們從這裡“仰天大笑出門去”,在平凡生活的某一個剎那,還能悄悄地想,“我輩豈是蓬蒿人”。誰能説這不是種奢侈?

  插圖:徐萃

熱詞:

  • 王老師
  • 南鑼鼓巷
  • 蓬蒿
  • 哥本哈根
  • 小劇場
  • 動物園的故事
  • 觀眾
  • 濮存昕
  • 戲劇節
  • 咖啡館
  • 搜索更多王老師 南鑼鼓巷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