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要“黑名單”,更要“白名單”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5日 07:2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溫家寶1月11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部署進一步加強質量工作。會議認為,我國質量水平的提高仍然滯後於經濟發展。提出完善企業質量檔案和産品質量信用信息記錄,建立質量失信“黑名單”並向社會公開。(1月12日《新京報》)

  産品質量問題,就是坊間口頭禪之“假冒偽劣”問題。假冒偽劣産品之肆無忌憚、橫行霸道,已經許多年。雖然像“老鼠過街,人人喊打”,卻“打”而不絕,打者似乎“屢戰屢敗”,被打者更像“屢敗屢戰”。當前困擾13億人口的食品安全問題,説到底還是“假冒偽劣”問題。不過,食品安全問題,是性命攸關、火燒眉毛的“假冒偽劣”問題。産品質量過關了,“假冒偽劣”便銷形匿跡了,食品安全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要讓産品質量過關,要想生産經營者不敢肆意制售假冒偽劣産品,不僅需要“黑名單”,更要“白名單”。不但要監管部門嚴格監管、執法部門嚴厲打擊,還要讓消費者知道是誰在制售假冒偽劣産品。不但需要國家通過法治渠道進行有力懲罰,而且需要兌現消費者的知情權,以便行使“用腳投票”的權利。把制售假冒偽劣産品的“黑名單”,同時變成“白名單”,這是國家對納稅人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黑名單”是監管者所掌握的內部信息。如果“黑名單”不及時變成“白名單”──內部信息不能及時變成公眾信息,那麼,打擊假冒偽劣産品能否有力、有效,便難以保證。譬如假冒偽劣産品的始作俑者,可能會心存僥倖,對幾個關鍵人物進行公關,甚至引誘、行賄、尋租,以求過關,用很小的代價,免遭應得的處罰,保住巨大的非法利益。實際上,多年來打擊假冒偽劣成效式微的原因之一,就與“黑名單”沒有變成“白名單”有關。這樣的教訓值得汲取。

  不但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而且群眾的力量也是無窮的。打擊假冒偽劣産品,也需要依靠群眾的力量。很有説服力的例子是,正因為王海等專業打假的行為,沒有得到司法界的支持,才導致假冒偽劣成為“過街老鼠,打而不死”。如果司法界積極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認真支持“假一罰十”,這儘管尚不夠嚴厲的條款,也足以讓商界膽戰心驚,不敢兜售假貨。顯然,一個王海得到支持,千萬個王海就能匯聚成強大的野戰軍兵團。

  如果“黑名單”始終是“黑名單”,廣大群眾不明就裏,就會有勁使不上。如果“黑名單”及時變成“白名單”,公眾力量就會聚集起來,“假冒偽劣”就會成為孤家寡人。所以總理要求建立質量失信“黑名單”並向社會公開,包含了兩件事情,一是建立“黑名單”,二是把“黑名單”變成“白名單”,這實在是點到了治理假冒偽劣工作的穴位。

熱詞:

  • 黑名單
  • 白名單
  • 假冒偽劣
  •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 新京報
  • 食品安全問題
  • 非法利益
  • 穴位
  • 監管者
  • 依靠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