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農家樂”小劇團的生存之道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4日 07:04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大眾網-大眾日報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本報記者 李洪川

  “新農村,新文化,村容村貌大變化……”琴弦聲起,打破深冬寂靜。入夜時分,“農家樂”小劇團自編自導的茂腔小調在膠南市大村鎮後茂甲村文化大院精彩上演。

  “別看俺們是草根班子,可並不是‘只賺吆喝不賺錢’,俺們每年還受邀到周圍82個村巡迴演出上百場呢!”劇團團長王繼明一句無意説出的話讓記者聽出了“弦外之音”。

  如今在農村,千百個這樣的“莊戶劇團”活躍在老百姓身邊,隨著新春佳節的臨近和農村文化市場的活躍,“莊戶劇團”越來越受歡迎,“演出檔期”開始排滿。“莊戶劇團”如何能夠走得長久?“農家樂”小劇團的生存之道又有哪些值得借鑒?

  讓身邊的事上舞臺

  “咚咚鏘”的鑼鼓聲敲得人心裏直癢癢,村民們聞聲趕來,小小的文化大院裏人越聚越多,一個個都仰著頭、伸長脖兒等著看戲。紅色的幕布唰地拉開,呂劇《小兩口種瓜》開演了。演員,全是本村的農民,打眼掃去,演出的道具旱煙袋、煙荷包、土帽子等也都是平日用的。

  臺上演得賣力,台下看得入迷。劇情漸進高潮時,臺上唱,台下和,人們笑得前仰後合,整個場子都“泡”在了歡樂裏。

  “這臺戲,是根據我們這裡發生的事兒編寫的,故事來自生活原型,表演上用的是村裏老百姓熟悉的土腔土調唱法,老百姓覺得能看明白聽得懂,自然就喜歡!”面對不時傳來的陣陣喝彩,王繼明早已習慣。他説,他的小劇團不僅在本村受歡迎,到外村巡演也是場場爆滿。

  “為什麼這裡的‘戲’越演越火?”記者試圖一探究竟。“主要是俺們能抓住鄉親們的‘心’,與時俱進!”王繼明樂呵地説,“我們不僅表演呂劇、茂腔的傳統小戲,還在生活中,時時蒐集發生在身邊的故事,創作新作品。讓身邊的事上舞臺,鄉親們就愛看!”

  緊抓市場的手

  “莊戶劇團不研究鄉村市場,必然走入死衚同!”王繼明説,這是他這些年操持小劇團最深的體悟。

  “莊戶劇團不能總是向政府要錢要物,要面向市場找出路。農村是源,市場是金,只要平下心、紮下根,黃土就能變成金。”王繼明認為,破解這一難題的關鍵在於轉變觀念,莊戶劇團也要“鋪下身子闖市場”,“採用市場化運營道路,變‘輸血’為‘造血’,並吸納民間各方投資,把劇團完全辦成一個活力四射的民間藝術團體。”

  如今,頭腦靈活的王繼明又拓展了鑼鼓隊的業務,提供婚慶“一條龍”服務,為新人主持中式婚禮,設計拜堂環節,很受歡迎。好名聲,一傳十,十傳百,膠南一些婚慶、開業活動都來找劇團鑼鼓隊去助興,多的時候一天跑好幾個場,收入可觀,用“外快”賺來的錢,補公益性演出的“內需”,劇團越來越紅火。

  當務之急是吸引

  年輕人進來

  雖説如今劇團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但王繼明心中也有隱憂。

  “在俺這個劇團裏,年齡最大的76歲,最小的38歲,平均年齡也在50歲以上。吹拉彈唱還行,上臺表演就力不從心了。”

  聊起“後繼無人”,王繼明一臉無奈:“劇團的演員雖然有工資,可畢竟拿不了太多。哪有紅白喜事或者店舖開業的,請我們過去,事後也只給點辛苦費。年輕人更願意去城裏的網吧或者KTV消遣,‘玩’這戲曲、歌舞的就只剩下一群老頭老太太。”

  “要想辦法扶持,既‘輸血’又‘造血’,吸引年輕人進來,加大對戲曲人才的培養,讓鄉村文化真正繁榮起來。”王繼明説,這是他今年要思考的重點問題。

熱詞:

  • 農家樂
  • 茂腔
  • 莊戶
  • 莊戶劇團
  • 生存之道
  • 內需
  • 咚咚鏘
  • 一條龍
  • 外快
  • 演出
  • 搜索更多農家樂 茂腔 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