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何謂美學“中國化”(學術隨筆)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4日 03:48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美學,對中國而言,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西學東漸的産物,又是中西文化和學術交融的結果。當依據西方學科規範建構而成的美學作為一門西學進入中國時,必然會被烙上本土化的“民族身份”,也就産生了美學“中國化”的問題。其實,從美學在我國落地生根開始,美學就開始了“中國化”的歷程,即經歷從美學“在中國”到“中國的”美學的發展進程。

  在西學東漸之前,美學在我國文化原生態中只是一種潛存形態,中國古典美學智慧是舶來西方美學視角之後“返身自觀”的産物。一方面,我國古典美學智慧缺乏系統理論表述,又不自覺地牽涉許多審美和藝術的內容;另一方面,由於泛化式的審美與文化物態、生活經驗互滲融通,我國古典美學文本或附屬於宗教、哲學、倫理等論著,或依附於文論、畫論、樂論等論述,成為融入其他思想的潛層存在。儘管我國古典美學範疇在不同時期、不同應用中有相當大的變化,但仍自成一種前後承續的審美範疇演變體系。如審美創造與體驗鑒賞的混糅就構成中國美學的一個基本特色。

  西方美學的東漸,對近代中國美學産生了形成性與構成性的影響,促進了中國美學的現代轉換。由此,美學的“中國化”始終處於“西方化”與“本土化”的相互作用中。一方面,由於西方美學的框定作用,迄今為止我國美學的建構,基本依照了西方物我分立的思維,表現在人與自然、心靈與外物、主體與客體、理論與實踐等諸多分殊上,在此意義上的“中國化”包含著“西方化”。另一方面,本土思想的積澱要求美學構建在“中國化”的堅實基礎上,在此意義上的“中國化”更是“本土化”。美學“中國化”的過程,是“西方化”與“本土化”的統一,或者説,當代中國美學研究始終是中西方“視界融合”的産物。不僅“在中國”的美學研究如此,它是從本土視角出發、使用現代漢語加以思考研究;而且“中國的”美學思想的歷史與原理的研究也是如此,“中國美學史”研究是有了西方美學視野之後形成的。

  美學要“中國化”必然具有特殊的規定性。從哲學的角度來看,美學“中國化”至少包含三個層級。一是“從外語到中文”。就像笛卡爾讓哲學用法語説話那樣,如何用“中國話”言説美學是個基礎性問題。這裡的“中國化”意味著“漢語化”,更確切地説,是“現代漢語化”。二是“從語言到思想”。中國古典美學向來講究“得意妄言”、“得魚而忘筌”,那麼究竟如何用“筌”去逮美學理論這條“魚”,始終是中國美學的重要課題。三是“從思想到實際”。雖然中國美學主要以“審美非功利”為基本前提,但又強調審美“無用之用”的實用性功能。這種功用具體表現在,美學在中國總是與外在的理想社會和內在的理想生命境界相互關聯起來。

  總而言之,美學“中國化”所探尋的是,從美學“在中國”到“中國的”美學的歷史進程;所追問的是,美學是如何“本土化”的。

熱詞:

  • 樂論
  • 美學研究
  • 審美創造
  • 學術
  • 隨筆
  • 中國古典美學
  • 在中國
  • 中國的
  • 民族身份
  • 無用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