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新聞臺 > 新聞中心 >

白馬文化非遺保護工程建設:“沙嘎帽”永遠美麗

發佈時間:2012年01月12日 17:20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網 | 手機看視頻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1 -->

更多 今日話題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2 -->

更多 24小時排行榜

壟!-- /8962/web_cntv/dicengye_huazhonghua03 -->

  中國網訊 記者從隴南市旅遊局獲悉,場壩上,熊熊的篝火燃起來,噴香的咂桿酒煮起來,錚錚的琵琶彈起來,歡樂的酒歌唱起來,原始古樸的白馬面具舞跳起來……頭戴沙嘎帽的藏家男女老少席地而坐,圍著篝火聽藏族老人曹富元講述白馬先祖的故事,他們身旁有一醒目建築——災後重建中新建的“非遺”保護工程“白馬面具舞池哥晝傳習所”……

  這是記者在文縣鐵樓藏族鄉白馬山寨草河壩看到的場景。青山、綠水、篝火、沙嘎帽、傳習所……相得益彰,構成一幅獨特的民俗風情畫。

  生活在文縣鐵樓鄉境內的藏族同胞,俗稱“白馬藏族”、“白馬人”,據歷史學家考證係古氐族後裔。白馬人能歌善舞,最負盛名的是儺舞白馬面具舞池哥晝,2007年池哥晝被國家列入全國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名錄。災後重建中,文縣共向國家爭取白馬面具舞池哥晝“非遺”保護工程項目9個,總投資達2500萬元。

  如今,漫步在文縣鐵樓鄉和石雞壩鄉,你會欣喜地看到,一個個“白馬面具舞池哥晝傳習所”,已成為傳習白馬民俗文化的重要陣地。縣文化局局長沈璇介紹説,災後重建中,文縣共興建6個“白馬面具舞池哥晝傳習所”,總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2000平方米,總投資500萬元。其中鐵樓鄉政府所在地白馬山寨,投資230萬元,建起了一座建築面積700平方米的中心傳習所;鐵樓鄉石門溝、草河壩、寨科橋3個白馬山寨,分別建起了建築面積300平方米的傳習所;鐵樓鄉麥貢山和石雞壩鄉薛堡寨,分別建起了建築面積200平方米的傳習所。

  文縣天池鄉洋湯寨村旁,一座新建的白馬面具舞“非遺”博物館拔地而起,佔地面積近1公頃,建築面積2888平方米,總投資超過1000萬元,主要功能有展廳、陳列廳、報告廳和演藝廳等。古樸典雅的建築,多功能的設施,無不令中外遊客慨嘆。

  文縣爭取國家投資800萬元,在縣城韓家壩新城區興建了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的以白馬面具舞池哥晝為主的“非遺”保護中心。“非遺”保護中心設施完善、功能齊全,有陳列室、展覽廳、收藏室、培訓室、創作室、資料室、檔案室等。這裡除展示文縣豐富的“非遺”外,還將把培訓“非遺”保護專業人員作為一項重要工作。此外,文縣興建了“非遺”資料檔案數據庫,精心收集全縣入選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建立了全縣完整的“非遺”名錄體系,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完善“非遺”保護。

  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文縣“白馬面具舞池哥晝傳習所”、“非遺”民俗博物館、“非遺”保護中心、“非遺”數據庫等,在陰平大地悄然落成,成為文縣災後重建中文化設施重建的重要項目,為進一步加強“非遺”保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可以預見,隨著這些工程的投入使用,文縣“非遺”保護一定會取得更大的成績,古老的陰平大地上,“非遺”這顆璀璨的明珠將放射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熱詞:

  • 非遺
  • 文縣
  • 白馬藏族
  • 保護工程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傳習所
  • 保護中心
  • 舞池
  • 建築面積
  • 白馬人